• 大模型不是灵丹妙药 不是万物皆可大模型
  • 发布于 2个月前
  • 131 热度
    0 评论
我的一位CTO朋友张总,给我讲述了他在企业中落地大模型的惨痛经历:今年6月份,张总想要用大模型来优化业务流程、替代一些重复性的工作,于是找来一家大模型解决方案公司,该公司在不了解他们业务场景的情况下,就给他们部署了一个私有化通用大模型。大模型是部署好了,但是根本没有解决企业中的问题,业务方用不起来。张总提出要根据业务场景定制开发,对方开出了一个天价。张总觉得自己被“骗”了,现在骑虎难下,希望我给他支招。我说,你这是上了一个“伪大模型”,究其根本,还是对大模型的认知不够。

爱因斯坦说:“我们所创造的世界是我们思考的产物。不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就无法改变它。” 下面我跟大家聊聊关于“真大模型”的一些认知与思考。

一.跟你说“上了大模型,就能提升公司业绩”的都是骗子
今年年初,ChatGPT和AIGC引爆了AI圈,成为全社会追捧的热门话题,很多CTO/CIO们似乎看到了GenAI为企业降本增效的曙光。不到一年的时间,大模型已经从“赶时髦”发展到“真有用”,AIGC除了可以写诗、画画,还能成为生产力工具,在文本创作、搜索、日常办公和应用开发方面帮助员工真正提升效率。

《颠覆式创新》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曾说过:“颠覆性技术的动因常常是解决行业内最简单的问题,颠覆是指事物变得更简单,让人们更负担得起。” 对于企业来说,更需要的是易用的大模型、用得起的大模型。

AIGC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也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比如:训练成本高,业务关联度低,输出内容不够稳定等等,对企业应用来说非常不友好。也就是说,通用大模型很难直接解决实际问题。企业想要使用大模型首先要解决准确性、安全性这两个问题,就目前而言,通过引入PaaS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

以钉钉AI PaaS为例,钉钉推出了面向生态伙伴和企业的智能化底座AI PaaS,下接大模型能力,上接千行百业的用户真实需求,将AI技术的门槛进一步降低,让大模型的能力进入工作场景,并稳定输出。基于AI PaaS,企业可以快速、低门槛地搭建起专属的智能化应用。

与此同时,会有越来越多的专属、自建模型在中大型企业中涌现。企业的专属大模型有了行业知识的积累和有监督精调,能够为特定场景提供更精确、更具业务价值的服务。

“摩尔定律”的提出人杰弗里·摩尔,在《跨域鸿沟》中指出:一项新技术从发明到广泛应用,会经历一个完整的“技术采纳生命周期”,最开始的阶段要瞄准那批13.5%的“早期使用者”。

艾为电子就是这样的早期用户,他们通过引入钉钉AIGC方案,成功解决了5大类、几十个子类、几千个产品SKU、数万种参数的专业化客服困境。通过AI方案把一些复杂的逻辑和技术应用进行内部处理,艾为电子不需要去做完整的提示词工程,也能够高效的满足问答场景需求,推动客服体验持续提升。

我们再回过头看看张总的案例,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凡是跟你说“上了大模型,就能提升公司业绩”的都是骗子。AIGC的应用需要根据公司的业务场景,去打造专属大模型、基于AI PaaS的能力搭建智能化应用,根本不存在“包治百病”的大模型。

二.大模型该怎么用?这些企业的尝试值得借鉴
AIGC的爆发,给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了一些变数,老板和业务方对AI的期望被提高了。与此同时,在数字化应用建设方面,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变化:
1是, AI Agent让“人机协同”成为常态
根据IDC的调查:所有企业都认为 AI Agent是大模型比较确定的发展方向,50%的企业在做试点,34%的企业在做计划。AI Agent在企业当中有着比较成熟的应用场景,例如提供日程提醒、差旅安排、会议室预定、文字助理、会议速记、知识问答等智能功能。阿里研究院副院长、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安筱鹏认为:“AI重新定义组织形态。‘一代协作技术,一代组织形态’。” 一场组织变革,已经悄然发生。

“帕金森定律”告诉我们,在大型组织当中,人员层级就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加,人员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是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数字员工的出现,使“人机协同”成为常态,层级变得更加扁平,大幅提升企业整体运作效率,有效破除“帕金森定律”魔咒。

举例来说,钉钉与一号直聘合作实现了HR领域的数字员工应用,融合AIGC技术自动化完成招聘、人才管理流程中的一系列任务。一号直聘不再独立建设APP,而是创新性地将后台的业务流程分解为不同的插件,完全融入到钉钉的能力体系当中,让所有环节符合钉钉用户的使用习惯,也使钉钉AIGC实现了细粒度的融入。

2是,业务流程迈向“无感智能”
什么是“无感智能”?就是原子化的AI能力,将以更细粒度融入到企业的业务流程当中,你感觉不到它,可是它无处不在,就像水之于鱼、空气之于人类。AIGC的能力渗透到企业运营中的各个环节,替代大量的重复劳动,为企业提效。

“无感智能”将大幅提升软件使用体验。在设计领域有一个著名的“最小惊讶原则”,就是说一个优秀的体验设计,应该是满足大部分人的期望,不应该让用户感到惊讶或意外。在AIGC的助力之下,企业智能应用的体验将会越来越好。

说个具体案例,铁骑力士与钉钉的AI PaaS及Chat AI产品进行合作共创,利用智能化技术处理外部客户的海量、复杂知识咨询和内部业务系统的使用培训需求。让AI的问答结果成为标准化服务流程的一部分,在保证高效性和准确度的同时,全面缓解了后台支持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

大模型不是不能用,而是要跟企业的数据、业务结合起来。

三.企业竞争拼的是创意竞争,真不远了!
另一个更明显的问题也来了,AI 正在带来想法就是生产力、创意就是生产力的时代。AIGC将大幅降低企业数字化的门槛,应用从云原生走向AI原生。大模型和AIGC驱动正在重新定义基础设施,AI原生设计思想,成为软件研发新范式。IDC的调研表明:企业认为AI原生将带来一系列变革,包括技术栈的变化、工具链的变化、基础设施的变化、开发流程的变化、安全策略的变化、设计理念的变化以及组织层面的变化等。

基于AIGC的软件开发模式,让软件工程师更聚焦在数据、API和业务逻辑层面,界面交互、高质量代码生成、测试以及部署等工作,将交给AI来完成。以后比拼的不再是编码速度,而是比拼对业务的理解、对需求的把握,以及如何激发出更好的创意。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包含了一切,推动着进步,是人类进化的源泉。”

说句大白话:在AIGC时代,创意交给人类,开发交给AI,扫地阿姨也可以是开发大牛了。

在AIGC的驱动之下,应用“+AI”向“AI+”转变。什么是“AI+”?就是所有的应用都将以AI能力为核心驱动力,由AI定义场景,使AI实践贯穿于业务应用的全生命周期中。举例来说,老板和高层最关心的其实不是那些冷冰冰的统计报表,他们希望有一位既懂业务,又懂数据,还懂得企业经营的超级助理。只需要告诉他分析哪些指标,他就会既快又好地告诉你结果,帮助你获得深刻洞察,从而作出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AI在企业决策辅助领域有非常丰富的应用场景。

所以,AIGC时代下,有想法的人才,会越来越重要。

四.企业管理的有效性是王道,其他都是瞎扯
德鲁克说:“效率是正确地做事;有效性是做正确的事。” 当代企业如何更好地解决组织协同的有效性呢?

我在钉钉上找到了答案,作为国民级的AI办公应用,钉钉正在用大模型自我重构。在今年4月份举办的春季钉峰会上,钉钉总裁叶军表示:“要用大模型把钉钉重做一遍。”随后钉钉各产品线的众多场景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智能化再造。11月份,钉钉正式推出智能化办公方案「AI 魔法棒」,钉钉上17 条产品线已完成智能化再造。

我是国内较早一批关注AIGC的科技博主,也非常有幸成为钉钉「AI 魔法棒」首批内测用户,钉钉智能化的办公能力,帮助我轻松管理,全面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在众多的智能化产品当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有3个:

一是,闪记。这是钉钉会议的会议纪要的功能,可以在会议结束后收到一条推送的闪记消息,自动生成一份会议纪要。生成的纪要,可以清楚地标出整场会议的重点摘要和待办事项。即使我没有参加会议,也能够在两三分钟就知道会议的内容,节省了会议内容的“同步”时间。

二是,智能问答机器人。它解决了企业都面临的一个问题——激活数字资产。每家企业、每个公司,都会有庞大的规章制度、SOP 资料、产品资料等等,但即便知识库做得再好,也都会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就是“找不到”,于是知识库真就成了仓库。通过投喂文档的方式训练企业专属的问答机器人,这个功能的使用场景很多,客户支持、员工培训都能用得上,每一位有权限的成员向它提问,就可以得到回复。

三是,智能低代码搭建。这个小功能解决的是随手数字化。通过宜搭AI能够不写一行代码,就生成一个软件应用,你只需要通过文字或语音把你的需求告诉宜搭AI,或者把你想要的表单界面画出来,通过拍照的方式,让宜搭AI自动识别。它就能够生成出你想要的应用,还支持修改,然后一键发布。数字化之后,大量的信息也在线了,再来训练 AI ,才能形成一个正循环。

钉钉的这些能力,在我日常管理公司的过程中,给了我很大帮助,我经常跟朋友们说,我们是一家由钉钉驱动的公司,智能化办公应用极大提升了组织协同的有效性。

结束语
凯文·凯利说:“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我们的工具塑造我们。” 

AIGC作为效率工具,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当中,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们的世界。未来将会是怎样呢?众说纷纭,与其陷入虚无缥缈的臆想和猜测,不如脚踏实地、付诸行动。因为,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它。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