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伟达CEO黄仁勋的创业故事
  • 发布于 2个月前
  • 78 热度
    0 评论
黄仁勋的创业诠释了一家公司如何主动培育一个利基市场,矢志不渝做大以及如何利用时代大潮造势。他与英伟达的成长是中国人传统所说的“时”与“势”的完美注脚。

1993年,黄仁勋和克里斯·马拉乔夫斯基(Chris Malachowsky,目前是英伟达高级技术官)、柯蒂斯·普里姆(Curtis Priem,2003年退休)联合创立了英伟达。他们瞄准的领域是图形处理。

这个领域并不是当时市场的主流。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如日中天的英特尔和AMD在个人电脑微处理器方向展开争夺,利用x86系统,英特尔完全统治了CPU为核心的微处理器行业。但英特尔的芯片帝国并没有垄断图形处理行业,这让英伟达有机会培育这个市场,并且生存下来。

正如在市场的边缘创新一样,英伟达诞生的地理位置也颇有隐喻。它没有诞生在加利福尼亚硅谷的帕洛阿尔托咖啡馆,而是在圣何塞市一个落后地区的丹尼快餐厅。

这与时代背景有关系。20世纪90年代,“无晶圆厂”革命席卷半导体行业,尤其是台积电的崛起,加剧了离岸外包这一趋势。幸好英伟达不需要建立自己的晶圆厂,否则在启动阶段就筹措不到必要的资金,要知道,90年代末期建设一个晶圆厂需要1亿美元。英伟达的初创启动资金仅为4万美元。

“我与台积电的张忠谋先生会面,并开始一段持续25年的合作关系。”黄仁勋在台湾大学演讲时回忆。从诞生到今天,英伟达的芯片主要由台积电制造。如果英伟达还要管理自己的晶圆厂,它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源构建软件生态系统。

2006年,英伟达意识到高速并行计算可以用于计算机图形以外的用户,发布了CUDA(统一计算设备架构)软件,该软件允许GPU以标准编程语言进行编程,不需要任何图形参考。

根据英伟达2017年的一项估计,为了让程序员而不仅仅是图形专家使用英伟达的芯片,黄仁勋在这项软件工程上花费了至少100亿美元。黄仁勋赠送CUDA软件,但该软件只适用于英伟达的芯片。

一位芯片行业人士说,英伟达最强大的不是GPU等硬件,而是生态系统,每一家试图进入图形计算市场的厂商都要使用它的软件,同时,为了发挥最佳性能,厂商必须采购它的芯片。

但这个过程也相当艰难。黄仁勋在台湾大学演讲时提到了3个创业故事,分别是关于如何对待错误、如何学会坚持和何时放弃,这些品质塑造了英伟达这家公司。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成立初期。当时,英伟达推出了一款用于个人电脑游戏的3D图形应用,并赢得了与SEGA建造游戏主机的合约。但经过一年的开发,黄仁勋意识到英伟达设计的架构是错误策略,若SEGA退出合作且不付款,英伟达将面临倒闭命运。黄仁勋说服了SEGA,全额支付费用,并研发出了新产品。

“我们坦诚面对错误、谦卑地寻求帮助,拯救英伟达的存续。这些特质对于最聪明、最成功的人而言,是最难养成的。”黄仁勋说。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2007年。英伟达当时宣布了CUDA GPU加速计算技术,但CUDA的成本非常高,英伟达的利润在多年来遭受巨大的打击,市值仅仅维持在10亿美元上下。多年的低迷表现,让股东们对CUDA持怀疑态度,并希望专注于提高盈利能力。但英伟达坚持下来了。

黄仁勋说,我们为AI发明了CUDA,这个旅程锻造了我们的品格,承受痛苦和苦难,是在追求愿景的路上的必经之痛。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2010年。英伟达从巨大的手机市场撤退,再创造一个不知道市场规模的机器人市场。现在,英伟达拥有数十亿美元的自动驾驶、机器人技术的业务。

“‘撤退’对聪明且成功的人来说并不容易。然而,战略性的撤退、牺牲、决定放弃什么是成功的核心,非常关键的核心。”黄仁勋说。

硅谷的创业者和科学家都有自己的理论,比如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和CEO安迪·格鲁夫,分别以“摩尔定律”和“颠覆性创新”闻名,AMD创始人和CEO杰瑞·桑德斯,则是硅谷最耀眼的推销员。

不同于硅谷科学家的聪明,黄仁勋是个工程师,但他更是个典型的商业人才。黄仁勋身上带有“格鲁夫”的影子,只不过,他不是颠覆一个行业,而是开创一个行业。不同于西方式的理性与技术人格,黄仁勋更冒险,更敢于下赌注。

此前,黄仁勋在LSI Logic公司就职时,他在设计部门待了两年后就要求调到销售部门。“从工程部转到销售部,这是我曾经作出的最佳职业选择,我逐渐学会了产品的设计开发如何与市场结合。因为我意识到,消费者并不关心你从哪家商学院毕业,他们只关心一件事,你的产品对他有什么好处。”他曾总结。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