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裂16年后周鸿祎和傅盛握手言和是因为爱还是因为AI?
  • 发布于 2个月前
  • 123 热度
    0 评论
  • 秋萧索
  • 0 粉丝 39 篇博客
  •   

穿红衣服的又参加圆桌了。和程前互怼的热度刚刚冷却,周鸿祎又参加了傅盛的圆桌。这次直接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傅盛曾是周鸿祎的门徒,一手做起了 360 安全卫士,后来他投靠雷军做了猎豹;他俩不仅业务上针锋相对,在微博朋友圈上也经常互怼,周骂傅是叛徒,傅怒斥周虚伪……


一位网友评论:决裂 16 年,周鸿祎和傅盛握手言和了,是因为爱还是因为 AI?
周鸿祎上来直接自嘲破题:挖陈年往事没有太大意义,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再提就没有意义了。
周鸿祎自称,是来 “学习” 的。“我看一看傅盛 AI 的思路到底怎么样,有不好的想法我就笑一笑、夸奖一下,有好的想法就赶快认知,领会回去融合到我的 PPT 里。”

周鸿祎继续说:“请大家一定要谅解我,最近我也意识到一个危机感,就是你们光看到 AI 是不够的,AI 是后面的技术在改变很多逻辑。但是表达方式呢,大家有没有感觉现在短视频和直播格式化了所有人的大脑,很多人只能接受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今天的商业模式已经改变了。像董宇辉一天可以卖 1.6 亿的东西,你就觉得这个游戏规则变了,商业的游戏规则变了。我跟好多老企业家说为什么组织亚布力去新东方参观,就是大家学做网红。今天我也在朝网红的路上进化。网红最重要的是粉丝多,所以我现在抓住一切机会吸粉。”


是啊,如果不懂这个时代的网红逻辑,他们这个发布会都没有人知道。


关于 AI,周鸿祎直接亮出自己的观点:
AI 是我这辈子经历了 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第四次巨大的机会,而且第四次机会对人类社会的改变力度、广度、深度,还有改变的速度,都要超过前几次。在这种机会面前,我们要拼命往前看,要连滚带爬往前跑,尽一切可能抓住机会。谁要还活在过去,就变成了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就没有意义。

1、周鸿祎:听说你跟朱啸虎怼起来了,我看站谁那边?
周鸿祎:你跟朱啸虎怼起来了,我觉得关键的问题是你俩怼的地方不对,你俩找个地方约着,比如在论坛上、圆桌上坐一把,我就知道你们的观点。你们俩在朋友圈写了长篇大论,我都看不清楚大概什么意思。
周鸿祎:我看是站在老朱那边,还是你这边。
傅盛:他说大模型对创业者不友好,因为 GPT 创造了整个价值链里 99% 的价值,所以你做的就是套皮。后来我说,其实每个应用都是很有价值,而且硅谷基本上很少有人在做 OpenAI 了,都在做应用。大家觉得应用是一定有价值的。
周鸿祎:这事我支持你,我跟你的观点是一样的。大家给傅盛鼓鼓掌。但是我觉得是这样,咱们就不提朱啸虎了,他本来就恨你,再恨上我也不值得。我这把年纪了,尽量不得罪人,尽量交朋友。
周鸿祎:反正我融资也不靠朱啸虎,你也不靠他融资,对吧?
傅盛:对。
周鸿祎:我这次见了一些 VC,有两种思维方式是错误的。一种是用过去的方式套今天的人工智能,比如比喻成 OS。一旦比喻成操作系统,就得出结论全世界两套到三套,你觉得必然会被垄断、没有机会了,这种是典型的刻舟求剑。
我觉得 AI 发展不是操作系统,所以我也同意傅盛的观点,我自己也是这个观点,傅盛可能也是借鉴我的观点,就是 AI 更像当年的 PC。
实际上当年曾经 IBM 还是 DEC 说过跟朱啸虎类似的话,计算机全世界需要五台就够了,意思都买 IBM 就行了,现在是全世界计算机多少台?你们兜里有一台,办公室、家里都有一台,一个人人均三台。
还有一种错误的观点,就是说起来打击面就广了,人容易对已经成功的事委曲求全,对于创新的新生代创业者容易求全责备。特别是有些做 VC 容易犯这个错误,比如 OpenAI 做成了,已经证明了,是个傻子都能看到 OpenAI 做的很成功,我们容易对它顶礼膜拜,恨不得跪下。对创业者很多还不成形的想法,因为八字没有一撇,光看到了你的很多缺点,我觉得这种价值观是不对的,容易 Miss 掉一些有潜力的项目。

在这个观点我是不同意朱啸虎的。实际上朱啸虎也是随口一说,人家作为成功的 VC,可能今天造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了。


2、大模型创业,为什么周鸿祎和傅盛都选择 toB?

周鸿祎:我觉得人工智能这个事,确实让人看到了未来很大的无限潜力,但是今天人工智能还有很多缺点。你就举个例子,包括 OpenAI 都在进化。比如 OpenAI 刚做出来的时候做了聊天机器人,猛然一玩觉得很惊艳,玩多了发现跟你的工作没啥工作,耦合度很松。所以又搞了插件、function call,这些东西都不算成功。后来他终于明白了,搞 Agent,所谓智能体体系。大家今天终于明白有了智能体体系之后,OpenAI 的大模型才能跟业务结合起来。包括最近在探索应用商店,做了一个 GPTs,其实我个人觉得目前还不能叫成功,因为里面很多东西还比较粗糙。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人工智能可能是一个高度跟已有业务相结合的东西,它不是完全全新的东西。为什么呢?不像当年互联网、电脑很多东西出来之后是全新的工具,它完全可以创造完全全新的概念。人工智能本质上做的是取代人的工作,而很多人的工作人都已经在做了,所以这里面就会发现很多的场景都是熟悉的旧场景,而未必是新场景。


现在在 toC 里面,我看到了两个变化就是说唯一的新场景是虚拟女友、虚拟伙伴、虚拟人物,你跟他聊天。我估计在中国肯定是国家禁止的,做着做着就三俗了。国外有 CarynAI,我也没用过,所以也不了解。


我最近跟傅盛分享一个观点,我认为企业应用有可能是一个突破点,为什么?因为它是个生产力工具。但是做企业应用,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做了 100 个 PoC,做了 100 个案例,我投入要比你大。我们有一些成功的例子,但是有大部分失败的例子。我们发现大模型这件事做企业的深度定制、做行业化和垂直化的大方向都认同,但是具体做起来还是有几个问题。


第一是高度业务驱动的,傅盛想做通用的企业级产品,可能还要经过一轮摔打和试错的过程。企业对自己怎么做业务已经比较了解的,比如上云,其实跟企业业务没啥关系,养鸡和养猪一样能上云。用大数据也差不多。但是用大模型的时候,它跟业务紧密相关。当有找我说我们做一个养猪大模型,大家也听某某公司做医疗,或者有的公司在做教育大模型,这种比较宽泛的概念在企业是很难落地的。


我们后来找了一个方法,就是比如做 HR 大模型,很难用一个概念去做,必须把企业的业务分解成 50 个任务、50 个非常小切口的场景、非常细分,在细分场景上拿 AI 的能力进行加持。事实上今天很难做成 HR 大模型的概念,可能分成简历评估、简历面试的问题准备、简历面试答案的评估,或者给员工写信的流程。


我经常举两家公司的例子,像微软和 Salesforce,他们目前并没有拿大模型做出新的产品,他们尽管起了很多新的名字,都是在原来要么公司内部业务的某个环节上,要么在产品的某个功能上用大模型做了加持。


大模型市场,我也再次同意你的观点,这个市场要求对业务很深入,而且很碎片,很难很简单说今天用大模型做一个通用的产品就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写文章,各家大模型演示会都去了,我也做了演示,写个文章都可以。真正让它写公文,比如中石油、中海油、中国移动不同类型的公文,以及司法部门和地方政府,实际上有很多不一样的要求和需求,你就要对业务有深入的理解。


我是觉得 2023 年是大模型高速发展的一年,2024 年还没有出现真正好的有说服力的应用场景,这恰恰证明了 2024 年、2025 年是巨大的机会。我刚才想说的想起来了,跟你的观点一样,但是你刚才一句话把王小川同学得罪了。你说千亿的必将凋零,百亿的必将绽放。


傅盛:我说过半凋零。
周鸿祎:那人家王小川觉得我就是那过半怎么办呢?
傅盛:王小川这么厉害,他不会凋零。我晚上还得跟他吃饭呢,他不会凋零的。

周鸿祎:2023 年初,大模型出来的时候,所有人觉得造大模型就是造原子弹,就是曼哈顿计划。但是有了开源之后,到 2023 年底造原子弹发现自己是在造 “茶叶蛋”。


今天大模型一定是两极分化,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大模型千亿、万亿或者用多个 MoE、多个专家混合模型,在云端越做越大一定是条路,就像超算一样。但是另外一条是把大模型做小,今天我认为它的挑战已经不在模型本身。
周鸿祎:你也是基于开源做的?要勇敢地承认这一点。
傅盛:当然,今天谁不是?
周鸿祎:至少你很有勇气承认,你可能是用 Mixtral,因为你用了 8 个 MOE。
傅盛:还在调。

周鸿祎:然后有了开源的东西之后,科研进步速度就比较快了。今天最重要的要点,我觉得在企业应用上为重要的要点不是反复做一个通用大模型,而是要找到场景、找到细分的场景,然后用架构做出具体的应用,还要通过微调和自己的训练,所以这个挑战我认为就转换了。在这一点,我跟你的观点是一样的。


我觉得 2024 年可能会出来一些真正的好的应用。我也在琢磨这个市场,好像切的比较碎,很难有统一的比如知识管理大模型、舆情监测大模型,比如你刚才讲的 HR 销售管理大模型,就是到企业里面还要去做运作。


周鸿祎:做中小企业只能 SaaS 化运作,第一个是不愿意付费、付费意愿很低,第二个是会高过你的成本,另外是他提的很多需求,你也未必能满足。你既然谈到了大模型定制,肯定是给用得起的客户,enterprise 方向应该是对的。


但是中国是这样的,我稍微吐吐苦水,做 toB 跟 toC 是很不一样。当年 toC 杀毒很好,我们冲到 toB 也摔了很多跟头。中国大企业客户但凡给你点钱,你都是他的人了,他就会提出无数的定制需求。最后改来改去,签合同的时候觉得是赚钱的,等改了两年以后,迟迟交付不了的时候,发现你是赔钱的。

而且过去做 toC 的人还是有一些骄傲,我只要把用户伺候好了,我来猜用户的想法。做 toB 的时候真正的甲方是 “爸爸”,你的很多技术人员、产品经理都天天要埋在甲方听人的教导。这个对企业文化、基因是很大的挑战。尽管你的东西再好,可能要经历这样一个痛苦磨砺的过程。


3、AI 大模型时代,是年轻人创业的好机会么?
傅盛:肯定是入场的时候。2023 年三四月份我是最恐慌的,我的恐慌不是没有去做千亿大模型,我的恐慌是经常在很多媒体上看很多年轻人讲如何去用、怎么改、怎么弄。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机会,大家完全是同一起跑线。你懂得慢了,就乱拳打死老师傅,只在底层转变的时候才有机会。

今天创业的过程有一点经历而已,在 AI 上其实大家是完全一样的起步,而且他们的时间更充分,他们更没有什么顾及,也没有各种招待什么的,各种其他业务的牵绊。今天年轻人应该是全力以赴去琢磨 AI 怎么用,去一些深入的东西,点子又多,我觉得这一波肯定会是很多年轻人崛起的时候。


周鸿祎:我的观点差不多,第一,AI 最大的机会是不要老想憋一个新东西,现在 AI 还在探索。AI 改变的既有的业务流程和既有所有的产品,比如搜索、浏览器、信息流、短视频,包括视频剪辑。今天所有能想的出来的应用,都有机会用 AI 重做一遍。我是觉得跟你讲的 AI 应用大概是一个概念,一定要给 AI 找场景,而不是都瞄着 OpenAI 要自己去做大模型。今天扎克伯格说了,他小子有钱,几十万块 H100 的卡。


我觉得这比元宇宙浪费的钱省多了,他用这些来训练 Llama,Llama 会让大模型的技术壁垒降到非常低。我觉得创业者不要再 “一人捅破窗户纸,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觉得应该回到很多所谓的旧应用、旧程序、旧网站、旧业务上去思考一下用 AI 怎么做观点。
第二个观点,创业者无论怎么创业,一定一开始要尖锐,不要做大平台、大东西,一定是结合你能看到的小的业务场景,AI 真的把问题给深入解决了。

我举一个例子,大家举 AI 写东西都爱用小红书的例子,比如写一个小红书的文案。你真做了,这个功能没有人用的。你做一个小红书或抖音的机器员工,不仅能开账号、管理 100 个账号,还能自动发视频,发了视频还能抓回帖,比如有人骂傅盛了就骂回去。


周鸿祎:你还要做到不被它封。你是一个数字员工,你有智力,你通过了很多测试,所以就要把一个东西重度垂直做深入。很多年轻创业者刚开始做的越窄也好,这个不是套壳。很多人原来做套壳是做不下去的,希望在 OpenAI 上嫁接一个功能,做一个向量数据库,这些大东西都是 OpenAI 自己必然在生态里要做的,所以 OpenAI 每一次升级就死一堆创业公司,这是方向没选对。


还有一个建议是有长期主义,因为 AI 这两年很热。比如你很焦虑,其实没啥可以焦虑的。2023 年、2024 年能不能出来一些杀手级应用?应该会有,但不会那么快。过去工业革命的速度 100 年、50 年,AI 再快差不多觉得也要五年。我是觉得稍微有点长期主义,然后比较聚焦的。我经常说小切口、大纵深,找到这样一个方向,然后用 AI 去做。大家换位思考。


我印象最深的是 Adobe 公司,还是做图形、视频编辑,在里面加了一些 AI 的能力。像 Midjourney 公司是做原始创新的公司,这个一般创业者做不了。

傅盛:碰撞一下。我觉得原有业务的改进更适合像周总有业务的公司,有一定规模的创业者,这是最稳健的路。我们自己也是在内部开使用,然后再面向客户。如果是年轻创业者,我觉得可以从原生方面去想。第二也要 Think Different,刚刚周总说的是同意的,就是不要做大家都认同的,反而要注重组合式的创新,把别人不看重视一些部分做好,就是把非 AI 的部分做好以后反而能让 AI 做起来。


举个例子,我们投了一家做数字人的直播公司,我听这个概念的时候根本不想见,因为太多了。后来发现这个公司与众不同的是既不做数字人,也不做 AI 引擎,只是把别人的东西集成在这儿,让一个餐厅生成直播只点一键。这个餐厅的数据只要拍张照,所有关于套餐什么的都能回答了,在里面做了大量的优化工作,抓了很多关于餐饮的数据。所以进一个餐厅基本不用配置。而且你在底下问优惠券,它都能回答,其实是组合好的。然后跟我们机器人做了联合在场地上的直播,一个小时卖了两三千块钱的券。这对于一个自助餐厅是很高的了。


周鸿祎:你刚才没听明白我的意思,相当于把直播从 AI 找了一个餐馆的场景在重新定义直播。

傅盛:我的意思不用做数字人技术,就是拿市场上最先进的去组合起来。其实刚刚的例子里面还有一家公司 HeyGen 是这样的,所谓的换口形就是几个开源模型的组合,把组合做到足够顺畅,其实这件事就比较难。就是要花很多细节在上面,因为普通用户要自己去弄模型去调,他就组合起来。其实你说有什么原生能力吗?我不认为一定要有原生 AI 能力。


傅盛:我刚才说看到像油管上,或者科普的年轻人的视频,我觉得第一个特质是真的愿意去学习的,每天把这些参数搞的非常懂的人,真的认认真真用各种东西,而不只是看个朋友圈就发表意见的人。其实就像手艺活,如果你对基本技能没有足够磨炼是很难产生灵感的,这是积累的过程。他得对 AI 技术本身深入学习,其实学起来并不难。


第二个,他真的要从应用出发,因为我真心的认为今天所谓训千亿大模型这样的事就是大公司的活,或者包括王小川在内的活。因为那个资金、资本的消耗太大了,但是从应用出发去找到好的场景把 AI 技术用好,包装出一个产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因为以前得雇多少个程序员写代码才能写出好的 APP?现在很快就能发布了。


我说我们公司出了一个助理可以自己写程序,我跟同事说你有没有意识到整个计算机生产的定义被改变了?以前我们做一个 APP 可能要服务几百万人才愿意发布,因为本质上是工业流程。今天每两个小时产生一个 APP 就给 50 个人,而且整个门槛大幅度降低。我是希望就是去琢磨怎么用,然后用大模型。等你长着长着,等行业的技术链条越来越完整,这种创业者积累一段时间就爆发了。


第三个,我认为真正 toC AI 的原生应用还需要一两年,因为这个行业套件都不足。你要从 C 端重新打磨,对很多创业者是很难做到的。

周鸿祎:什么年代对创业者要求都有共性的东西,只不过 AI 时代要求你的反应要更快,行动要更加迅速。特别是学习能力。因为 AI 都是新生事物,谁也不能说很了解。我用了度日如年的词汇,你的和我的不一样,你刚才说很有压力。我说的度日如年是 AI 在 2023 年每一天的进展,都等于过去历史上每一年的进展,发展非常快,所以对人的学习能力要求很高。其他的跟 AI 没有什么关系,比如你刚才说了专注应用场景,就要接地气,要从用户出发思考,不要去炒概念,说我做 Web3、AIGC。概念是没有用的,永远是要从用户出发为用户解决什么问题。


我刚才故意逗傅盛的一个问题隐含了一个,我认为要聚焦和关注。AI 出来也有一个陷阱,AI 在各个方面都能干,因为 AI 是普适的生产力工具,同时干十个应用场景不如赌一个应用场景,就是把并行变成串行。
周鸿祎:我不是来砸场子的,我是 “吸星大法”。傅盛:我觉得周总的进步还是很大的,你没有经历过。
周鸿祎:刚才看手机时间的时候,群里有人激发了我。有人在群里说砸场子,这个有太大误解了,傅盛觉得我来砸场子了吗?
傅盛:没有,碰撞嘛。
周鸿祎:你觉得今天达到吸粉的目的了吗?
傅盛:挺好的,我觉得可以剪一些段子出来,大家都受益。

周鸿祎:乔布斯说过句话,说他是思想的 “剽窃犯”,最高明的剽窃就是把别人的思想、别人的好想法变成自己的想法。如果对方也有这个能力,我们就是讨论。所以有时候有不同观点,大家碰撞一下是非常正常的,这不是砸场子。傅盛可能也把我的一些好的想法、观点据为己有,最后达成一个结论,就像刚才说的交换粉丝的好处是什么呢?苹果交换之后没有多余价值,你有一斤苹果,我有一斤苹果,交换完还是一斤。但是你有 30 万粉丝,我有 300 万粉丝,交换完之后我有 330 万粉丝,你有 50 万粉丝,大家粉丝都多了。


思想的交换就更牛了,包括今天我准备把傅盛的 PPT 好好研究一下,包括傅盛讲的一些观点,我认为对我也会很有帮助。这样的话,大家都会觉得有收获,所以这个不叫砸场子,我管这个叫吸星大法。什么意思呢?令狐冲后来武功很高,就是把别人的内力吸到自己体内,有桃谷六仙的真气,也有任我行的真气,所以我就借这个机会给大家解释一下。


原来有一个问题可能没回答,为什么对 AI 我们还这么激动?很简单的,一方面是做创业者的本能,另外一方面是 AI 如果不做就被淘汰了,就变成失败者。
周鸿祎和傅盛决裂 16 年后,因为 AI 再次同台,关于 AI,关于大模型创业分别表达了各自的观点。对于他们两人的观点,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