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价比之王入局,把寒气传给蔚小理
  • 发布于 2个月前
  • 218 热度
    0 评论
保时捷的颜值,米其林轮胎,六活塞卡钳,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支持800V快充,小米自研高转速电机……这样充满诚意的配置,最低只要21.59万,这你受得了吗?确实很多人受不了,小米SU7刚被雷总推向市场,就在24小时内喜提超8万订单。就这手笔,放眼车圈还有谁?难怪在发布会现场给雷军捧场的李斌、李想等友商大佬们,面部表情多少有点僵硬,大概是被小米汽车带来的寒气给“冻着”了吧。

小米造车,这条“第二增长曲线”稳了
雷军一直被称为大佬圈里的“劳模”,出道比其他一众大佬都早,“续航”也比绝大多数人时间长。从卓越网,到手机,再到智能家居,雷军的每一步似乎都对,但又似乎每一步都距离风口中心差那么一丢丢。以至于雷军在采访或谈话中,多次流露出对马云、马化腾这些“后辈”们的羡慕以及对自己的遗憾——“我比他们都努力,为什么他们比我更成功?”

就算后来他创立的小米手机大受欢迎,出货量一直稳居前茅,但这离雷军心中的“打造万亿市值”企业的目标,还是有些差距的。而且今天的手机市场,已然成为沸腾的红海,各大品牌各有拥趸,想实现市场和规模上的重大突破,难度越来越大。想要破局,无论对雷军还是对小米,都需要开辟新的赛道、布局“第二增长曲线”。这一局,雷军选择了造车。

雷军在宣布造车计划时,明确指出他们的策略是“十倍投入,守正出奇”。雷总也真的说到做到了。首先,在资金和人力投入上,此前车企造车的总投入一般维持在300人到400人以及10亿元到20亿元经费的水平,而小米的第一辆车就投入了3400名工程师,研发费用超过100亿元。此外,在精力和心思上的投入,雷总也是实打实的,他把小米最重要的手机业务交给了卢冰,成立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并出任该公司法人,而且还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到小米科技园造车的楼里,长期“驻守”,一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架势,搞得手机业务方面的人员想找雷军汇报工作,都很费劲。对于36岁就已经财富自由的雷军来说,这一系列操作,足见其投入之大,用心之深。

雷军所说的“守正出奇”,在整个造车计划中也表现的很明显,比如从率领10人小组调研,到决定造车,仅用了75天。从宣布造车再到小米 SU7 面世,不到3年。这么重要的决定、这么庞杂的系统工程的实现,小米花费的相应时间,确实惊呆了不少业内人士。而小米SU7的“猜价格游戏”,更是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获得了一波又一波的巨大免费流量,堪称事件营销的又一经典案例。

从目前小米SU7的订单量和舆论反馈来看,雷军亲自操盘、压上毕生荣誉布局的“第二增长曲线”,算是取得了一个梦幻开局。凭着雷总的人脉资源和运筹帷幄的能力,这条曲线继续稳中向上,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雷军的诚意,会感动IT男吗?
雷军一向是有情怀的,大家还记得他打造“年轻人第一台智能手机”的宏愿吗?遥想小米手机问世之前,当时的智能手机市场基本被iPhone、三星、索尼把持,价格动辄在三四千块以上,国产手机要么没有市场,要么是一些品质没有保障的山寨机。而小米1以1999元的价格,横空出世,迅速打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格局,受到渴望拥有智能机、但又囊中羞涩的年轻族群的热烈追捧。小米手机上市不到一年,就突破百万销量,超越苹果、华为等品牌,成为当年最大赢家。如今,当年的“小米男孩/女孩”们,大都已成为汽车消费的目标客户,雷总为他们安排的 “年轻人第一款车”SU7,大家还愿意买单吗?

单纯从市场定位和用户画像来看,“为发烧而生”的小米汽车,还是有很大概率“感动”那些关注科技含量的IT男和发烧友们的。除了市面上新能源汽车该有的主流功能,小米SU7差不多都有外,它还有自己的“绝技”,即小米的全生态系统。比如,用户的所有米家设备,都能显示在SU7 车机大屏上,也就意味着可以在小米汽车上,直接操控家中的扫地机、窗帘等家居设备。同样,人在家里,也可以提前开启车内的座椅加热功能。换句话说,随着小米汽车SU7的面市,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的最后一块拼图,终于凑齐了,实现了米家硬件设备的实时协同,无缝连接。这对那些科技控、发烧友朋友们来说,确实有着难以抵挡的吸引力。

时至今日,汽车已经从“四个轮子+两排沙发”,演进到了“四个轮子+1个大号手机”的阶段。轮子,不需要小米亲自去造;大号手机,小米很有经验、很在行;再加上“还是可以交个朋友”的定价,相信肯定会有很多朋友,会被雷总的诚意所感动。

性价比之王入局,把寒气传给蔚小理
曾有媒体问雷军,小米造车有哪些优势,雷总很干脆的回答“我们的电子技术和用户体验”。其实还有一个关键点,雷总没有“如实交代”,那就是小米一直以来赖以生存的核心优势,超高的性价比。智能手机时代,小米就可以通过其卓越的供应链管理优势、强大的融资能力、良心的5%原则(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将当时高高在上的巨头品牌杀得人仰马翻,如今“性价比之王”入局车圈,把寒气传给先行者“蔚小理”,难吗?

先从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来看,显而易见,现在的情况比智能手机时期(很多技术掌握在外国供应商手中)、燃油车时期(底盘、发动机和变速箱及壁垒较高)都友好得多。当前,中国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制造链极其成熟,有诸如宁德时代、均胜电子、汇川技术等稳定可靠的供应商。这一供应链优势,大大降低了小米造车的实现难度。和这些国产供应商合作,更多拼的是江湖地位、人员口碑、资源整合。雷军在国内商业江湖摸爬滚打那么多年,以他在科技圈、创业圈、资本圈中的地位和实力,国内的企业谁会不给几分薄面?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雷军在开始造车前,就已经暗地里下了好多手“闲旗”,老早就投资了很多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企业,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备胎”。比如自动驾驶领域的Momenta,激光雷达领域的北醒光子,汽车电控领域的奥易克斯等等。至于智能系统、软件方面、用户体验方面,那更是小米最手拿把掐、最擅长的。就这实力和排面,再加上雷总在手机圈一路卷过来造就的手腕、能力和口碑,小米在供应链整合方面的优势,有几家车企能与之一拼?对了,顺便提一嘴,雷军本人还是蔚来和小鹏的股东。

在资金方面,小米也是财大气粗、不在话下。有人问雷军,小米汽车资金储备如何,有没有为将来的价格战做好准备,雷总直接“凡尔赛”一把“小米账上趴着1300亿现金储备,足以应对未来5年任何激烈的战争…. 还有一点,汽车这个价格战有比手机行业更激烈吗?我们从小卷到大,我们是卷王,我们还怕卷吗?我们来的第一天就知道这个事….”

从各方面看起来,性价比之王、卷王之王,似乎都没有“怕”的理由,怕的也许是以蔚小理为代表的车圈友商,这些同行们真应该担心小米汽车,会不会再用极致性能和足以击穿市场的价格,重新吹皱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池春水。

国内造车势力,将迎来生死战
车圈本就不太平,垂垂危矣的威马、高合,从“汽车”到“弃车”的苹果,陷入疯狂内卷的蔚小理、比亚迪。如今,志在必得的小米又加入战局,国内造车新势力格局,必然会产生新的变数,甚至出现洗牌和重组的可能。

小米SU7发布后,雷军对外表示“这个战场别看有三四百家在做新能源汽车,最后只有5-8个活得下去,我们第一天就已经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了。”也就是说,这个行业的最终淘汰率,将高达九成。根据行业生命周期理论,任何行业的发展周期都大致包括四个阶段:幼稚期(概念传播),成长期(快速渗透),成熟期(渗透率接近临界值),衰退期。据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跨过5%的占比临界点,开始进入成长期,这一阶段是行业增速最快的时期,也是车企最不能错过、必须全力跑马圈地的黄金期。这也是为啥有些车企,宁愿赔钱亏损也要抢市场份额的重要原因。撑过这个阶段,熬死对手,让自己壮大,后面就可能迎来胜利的曙光,否则,就会倒在黎明前的黑暗里,自己的市场被分食,所有前期努力都白费。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它楼塌了,车圈“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又有多少车企,能在这越来越白热化的“圈地运动”中笑到最后?国内能卷的空间已经不多,很多有远见的车企早已不动声色地布局海外,比如比亚迪,就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其世界销量已超越特斯拉,全球第一。这也许是包括小米汽车在内的其他新势力们需要擘画的新方向,让国内车企同心协力,一起把“寒气”传给国外的竞争者,不是更好吗?

最后,祝愿雷总“最后一次创业”顺利,希望中国车企百花齐放,希望国内消费者都能大受其利,愉快地进入自己的智驾时代。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