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在创业时的一则小故事又被人翻了出来,这是一段差点让小米手机供应链走入“死亡螺旋”的往事:大概10年前,三星半导体中国区的高层带着团队与小米供应链团队见面。在现场的PPT演示中,由于小米团队的态度不佳,而三星方面也十分强势,双方发生了激烈争执。三星团队的高层甚至直接拍桌子离开,并在会后将谈判过程愤怒地写入邮件,汇报给几乎所有三星总部的高层。最终,三星决定不再向小米供应当时产量极少、却炙手可热的AMOLED屏幕。
这场危机最终被推到了最后的知情者——雷军面前。后来,他多次通过中间人联系这位三星中国的高管,希望能进行一次当面沟通,但始终未能如愿。最终,他忍不住直接拨通了这位高管的电话,表示愿意随时飞过去当面赔罪。最终,在见到这位合作多年的伙伴后,他们喝光了五瓶红酒,雷军拍着对方的肩膀连连表示“我们做得不对”。为了进一步表达诚意,雷军还几次飞往韩国三星总部道歉。最终,三星同意在两年后恢复对小米的供货。
就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和高通公司总裁安蒙亲自访问了小米汽车工厂,小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及集团高层接待了两位来访嘉宾。据称,此次两位合作伙伴参观了小米汽车工厂的生产线,了解了小米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最新进展。来自韩国的消息指出,这场会议聚焦于小米电动车的潜在交易,而汽车零组件将成为三星未来的成长驱动引擎之一。
近两年,科技圈和汽车圈一直在观察雷军的一举一动。自宣布进入汽车行业以来,雷军在主流舆论中的讨论度大幅上升——过去仅仅局限于智能手机,与几家竞品公司形成竞争,而现在,他的影响力扩展到了汽车、新国货、BBA(奔驰、宝马、奥迪)对比分析,甚至是社交媒体上的一举一动都能引发行业热议。过去一年,雷军也非常善于用自己的方式搅动互联网圈的舆论风暴。
在商界,雷军的个人IP已经成为一种现象级的存在。无论是发布会上的激情演讲,还是社交媒体上的亲民互动,雷军都能精准地调动用户情绪,使自己与小米品牌深度绑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尝试打造个人IP,但能达到雷军这种影响力的却寥寥无几。无论是在科技圈、互联网圈,还是汽车圈,都很难有人能够复制雷军的成功。
从早期的“雷布斯”称号,到B站鬼畜视频《Are You OK?》的意外爆火,再到如今在微博、抖音等平台的频繁互动,雷军横跨多个平台,似乎总能精准踩中互联网的传播节奏,将个人形象与小米品牌深度绑定。在小米初创期,他已经能够完成数小时的直播答疑,将产品核心理念注入到公司价值观中;在小米集团上市期间,他承诺硬件综合净利率不超过5%,将小米“厚道”价值观具象化;小米SU7亮相时,3小时的产品技术讲解轰炸用户心智,并勇敢对标保时捷的性能,这些持续的人格投射,使得用户在考虑购买小米产品时,实际上是在为“雷学”投票。
“雷学”在社交平台上的即时反馈,也催生了一种独特的产品设计商业模型。例如,小米曾推出一款分区洗衣机,据说正是网友们在雷军的抖音评论区“许愿”后设计完成的。雷军将网友诉求转发,家电部门积极收集意见,最终推出了符合广大网友需求的产品。今年央视315曝光卫生巾相关问题后,大量网友也在评论区集体“许愿”小米生产卫生巾。
雷军站上了风口,他的一举一动都成为行业焦点,而小米品牌也在资本市场迎来了一波新的上涨行情。值得一提的是,自从小米宣布进军智能电动车市场以来,其股价一路飙升,展现出资本市场对其未来发展的信心。这一轮上涨不仅来自汽车业务本身,更是小米集团整体高端化战略的集中体现。从智能手机到AIoT生态,再到新能源汽车,小米的业务布局正在全方位向高端市场迈进。
4.资本市场信心增强:机构投资者对小米未来增长潜力的认可,进一步推动股价上扬。
小米员工回顾这一两年的变化,认为“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结果。雷军IP的爆发正是源自于从手机论坛时代就开始互动的“CEO即媒介”的能力延伸,“这一直是他本人在做的事情”;经营业绩的上涨,来自于小米持续加码研发投入,核心技术频获突破,“SU7 Ultra上打保时捷下踢BBA”是高端产品竞争力强劲,为业绩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另一个讨论是:如果流量经济消退,是否还能持续穿越周期。
也唯有长期主义才能穿越周期。回顾中国过去几十年的企业发展,每个时代都会诞生一批超级公司。从家电时代的海尔、格力,最早投入通信技术的华为,到房地产黄金期的万科、碧桂园,再到互联网时代的阿里、腾讯,每个行业都会催生领军企业。而现在,我们正处在智能汽车与 AI 变革的新时代,似乎一家新的超级公司也正在酝酿。
3.业务生态闭环:超级公司往往会形成一个庞大的业务生态,从硬件、软件到服务,全面覆盖用户需求。
从这些角度来看,小米的挑战和机遇并存。小米目前已经形成了智能手机、AIoT、智能汽车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并在技术创新上不断加码。此外,小米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在海外等市场均有较大影响力,这为其迈向超级公司提供了可能。然而,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小米仍需在核心技术上积累更强的壁垒,例如芯片、自研系统等。同时,全球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小米需要在品牌高端化、市场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