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进入公司开始,我给自己立了一个三年成为中级前端工程师的目标,或者说flag吧,最近正好三年合同到期了,我开始思考过去的这三年我都做了什么,是否完成了flag,所以我在个人博客中增加了一个模块《项目需求》用于管理自己在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开发过的项目文档和思考,在整理的过程中才发现很多东西都忘记是怎么做的了,大概是只知道做,不知道为什么做吧,所以这里想写一篇文章记录下或者说获取一些建议吧。
很多人说博客和todo没啥用,开发完几乎都不会使用,我觉得看怎么用吧,我这里把项目和todo、技术文档、技术栈绑定了。编辑项目和可以和todo绑定,我觉得还挺好使,这样在整理技术文档、技术调研的时候也可以用
跳板
技术大厂,前后端测试,待遇还可以~因为在学校的时候根本没想过这么早出社会,原本是打算走学术路线的,结果考研那年因为家里临时出了点状况,最后决定先工作再说。现在回头看也挺好的,早点接触社会,其实成长得更快。 在这一年我主要是疯狂补项目经验和疯狂加班,因为社会始终不同于学校,排期让人很头疼,在以往我缺失了很多的项目经验,导致对企业级项目几乎不通,导致我在做任何项目都比较挣扎,再加上进的是一个小厂,完全没有导师制,属于放养,并且大家都很忙,所以只能自己多花时间,并且当时我学的vue的技术栈,但是公司是react的,光是搞懂 React 那一套生态就花了不少时间。
这个阶段已经开始逐步适应工作生活了,但是还是会畏惧需求,因为还有很多没接触过的东西,依然还是疯狂加班,不光是需求,还有自己学习一些东西,这时候我已经切换到了编辑器领域,其中涉及很多图形学知识,比如坐标转换、矩阵运算、渲染原理、渲染库的使用等等,因为公司里的人几乎不写文档,代码也是anyscript,并且这时候ai还没有,编辑器这个领域,网上几乎搜不到什么文档啥的,只能生啃代码和类型文件并尝试demo,这时候用的就是最笨却最有效的方法,做到哪就把哪个模块整理一篇文档记录下来,慢慢的也就掌握了项目的大部分逻辑和架构思路
这时候已经对编辑器开发很熟练了,能够自己调研、处理一些模块,不会畏惧需求,拿到什么都能做也敢做,再加上ai的爆发,现在很轻松就能应付日常需求,还有一些时间开发自己的东西。这时候我几乎不用在追着别人问了,开始探究一些技术上的原理,看了react的源码,了解了react的运行原理,我最初看这个的驱动是因为我想看懂编辑器底层的数据结构和自定义渲染器的实现原理,因为是相通的。
进入新团队后,开始参与 AI 方向的生成类产品开发。虽然整体技术难度相比之前的编辑器项目要低一些,但节奏非常快,很多需求都是边想边做,对响应能力和落地能力要求更高。项目整体强调快速迭代、快速验证,很多时候从 0 到上线都只有几天时间。
就这几个,其他的几乎都是一些不成型的demo,还有几乎都在写公司的项目
快速学习的能力比技术能力更值得培养
技术更新太快了,几乎每一年都会冒出一堆新概念、新框架、新工具,追是追不完的。相比“掌握某个技术”,更在意的是“有没有能力快速理解它、上手它、找到它的边界”,这是一个更本质的能力。
技术是为业务服务的,但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判断和坚持
做久了之后会发现,代码写得好不好,有时候并不是最关键的,能不能解决问题、把事情落地才是关键。谁也不想变成“只写业务”的人——在完成需求的同时,尽可能把事情做得优雅些,至少对得起自己的审美和标准。
保持初心
有时候项目节奏快、需求不讲理、上线压力大,很容易被“搞完就行”的心态裹挟,还是需要保持自己的思考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24年7月份左右,体检,发现小毛病快20项,全是久坐,熬夜搞出来的小毛病,可能因为之前加班太多了,也不运动,在7-11月胖了20多斤,并且整日没精打采,身体没有力气,像是气血亏虚一样,我去看了中医,开了一些调养的中药,12月底才开始有好转,我找了私教,去健身房开始健身,大半年了现在就好多了,增肌也小成
培养工作之外的兴趣爱好
健身、摄影、钓鱼都可以,长时间的工作会使人麻木和疲惫,需要一些工作之外的爱好调和 我还做了一个在线相册,从大佬Innei获取到的思路,但技术栈是不一样的,也比较简单.
说实话,我现在还没完全想明白这个问题。过去几年我经历了从业务开发,到编辑器、到 AI 项目,接触了很多不同的方向,也成长了不少。但也正因为尝试了很多,现在反而更谨慎,不想轻易贴标签。
我想我还是会继续写代码,但不一定只写代码。我更在意的是:“我做的东西有没有价值?有没有可能改变点什么?”也许未来会往架构方向走,也许会继续在 AI 产品方向深入,也可能有一天突然转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比如做点属于自己的产品。
我目前能确定的就是三件事:
剩下的,就边走边看了~
——转载自:ObjectX不知名程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