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朋友一起吃火锅,聊了很多近些年各自的变化和成长,朋友说这几年最大的变化就是越来越能接受当下的自己,情绪变得更稳定,及时行乐,也想明白了一些人生的意义。
我也分享了自己近些年的一些成长收获,我说,我今年收获最大的地方有三点:避免趋同+练习祛魅+管理预期。有句话说“大道理知道一箩筐,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因为知道和做到中间有很大的鸿沟需要跨越,道理知道了又如何,如果不能亲身去经历,并从中获得一些成长,那知道的道理越多,人生反而越痛苦,陷入无尽的自责和悔恨中。
刚开始工作,对社会运转规律和职场法则缺少了解,打小的教育告诉我不要做出头鸟,中庸随大流才是稳妥之道。下班了自己本想回家休息看看书,但同事组了局,拒绝一两次还好,时间久了会自动被疏远。社交中有人提议去唱歌,有人提议去玩剧本杀,你可能对这些完全不感冒,但独自在外打拼又担心不融入的话没有朋友。总想合群,总是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去参加一些没什么意义的局,随大流久了,就会变成讨好型人格,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羞于表达自己内心想法。
年轻时总担心没有朋友不被认可,但到头也许才会懂得自己认可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好友列表人再多,也不如有二三知交好友。很多时候我们会忽略周围环境对自身的影响,传统的中庸之道最大的荼毒就是压抑个体的个性和创造力,让你变得不自信,需要外界认可才能感受到归属和存在感。
群体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只要有一两个人先发声,就会跟着一起起哄,全然不知自己在说什么做什么。做个另类一点的人也没什么不好,至少外界施加于你身上的影响会降低。
有时候觉得微信群是个很有意思的造物,群里形形色色的人都有。男生的话题永远集中在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军事对比等宏观的概念和叙事上,大谈特谈自己的主观看法。
梦想、未来都是很美好的字眼,我们为这种宏大的虚幻概念着迷不已,将很多美好的期望置于外界因素。最终结果如稍不顺自己心意,要么无能狂怒大肆喧泄情绪,要么陷入低沉的状态久久不能自拔。
有时候在想,这些宏大叙事到底和我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我会对它施加什么影响?如果没关系,那我为什么曾着迷于此且不可自拔。
今年好像有点想明白了,社会运转的秩序本身就是一个人类幻想出来的虚幻产物。因为相信某种概念,然后赋予其意义,进而通过行动到达某种结果,至于结果是否如预期那么美好,好像也不重要了,反正自有其他声音为这种结果进行倒果为因的解释,一切都很科学。
那什么是真实呢?昨晚睡的好不好,今天心情如何,饭菜是否合口味,现在做的事情是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好像这些才是和我自身切实相关的。从混沌状态觉醒,察觉自己当下处在什么状态,从其中更快的抽离,注意力回归自身,也许是似我这种普通人才应该做的。
昨天看到这样一句话:普通人这短暂又漫长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和痛苦与无聊做斗争,深表认同。
尝试很多新鲜事物,从其中获得短暂的快感,然后继续追寻下一个新鲜地。我们不断尝鲜,快感阈值不断提高,然后不断追寻新的事物,陷入一种无限循环。
前几天写的文章《成长,就是学会预期管理》中有这样一段话:
国外的一个经济学教授分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你越学习和了解市场经济的变化,你就会发现,学习经济学带来的最大好处并不是教你怎么在市场中赚钱,而是学会根据市场变化,即使调整自己的预期。即使你将来不从事相关的行业,你也能从中受益,知道世界上很多事情都不会朝向我们的预期。
我们对很多事情赋予一个很好的预期,这是理想目标。我们或主动或被动走到最后有了结果,这是现实。理想和现实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差异,而接受现实是人生必经的一个过程。
饭局即将结束时候,我给朋友分享了我当下的处世态度:长期乐观,短期悲观,当下舒适。长远来讲我依然希望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好,但短期来说我不会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有太好的预期,只关注自身和当下,做好该做的事情,就是我对抗无聊和痛苦的方法。
做游离于群体之外的个体,放下对宏大叙事的期冀,接受很多事最终会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