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序员该如何破除35岁魔咒?
  • 发布于 1周前
  • 40 热度
    0 评论
本来想写篇关于DBA如何破除35岁魔咒的文章,但发现整个IT从业人员都面临着35岁魔咒,例如互联网的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但国外同行的职业生命却长得多,这里我们通过分析一下国内外IT人的差异来探讨如何破除35岁魔咒。

一.我们和丑国的IT差距到底有多大?
我国IT从业人员大约是800万,丑国是440万,而丑国软件的产值占了全球市场份额的一半,中国软件公司的全球市场份额大约是5%,也就是丑国的十分之一。算起来丑国一个IT人员的产值相当于我国18个IT人员的总和。这只是从产值上分析,如果从突破性技术上看差距就更大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突破性技术都来自丑国,一部世界计算机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丑国计算机发展史,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都可以忽略不计。

有个家庭主妇说:“我特别感谢发明洗衣机的人,但我不知道是谁发明的。”有一个原则是“如果不知道是谁发明的,通常都是丑国人发明的。”一查,果然,洗衣机、电冰箱、电视这些我们日常使用的家电都是丑国人发明的。

实际上,我国IT 界在开放特别是开源运动中得益甚多,以至于有些人认为我们现在实现了弯道超车,已经超过丑国了,用华为总裁任正非的话说:“你什么超过丑国了,你是鱼香肉丝还是麻婆豆腐超过丑国了?你说清楚!”实际上,我们和丑国的IT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加速扩大,有人问:“我们什么时候能赶上丑国?”问这样问题的人仍然没有现实感,你应该问:“我们和丑国的差距现在是十万八千里,什么时候能到二十一万六千里?”国企没有活力,民企急功近利,IT人每天都担心自己下个月的房贷能不能还得上?这样的大环境,怎么可能赶超丑国?!现在我们IT界和社会上其它领域一样,缺的不是专家,而是常识。

二.我们要努力了吗?
面对和丑国的巨大差距,很多人都说:“我们要努力了!”我想反问一句:“难道我们还不够努力吗?都996,甚至007了,还怎么努力?”我们不是在努力,简直是在拼命!我们的IT人的职业生涯本来是一场马拉松,但我们却在用100米冲刺的速度在跑,刚刚跑到35岁就跑不动了,肚子大了,头发掉了,身体垮了,家庭关系也紧张了,不得不中途退出比赛。我们不是不够努力,而是太努力了,另外,大家有没有停下来想一想:会不会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错了呢?

三.国内外IT从业人员的区别

现在各行各业都很卷,每次查快递的时候都看到一句让我生气的话“快递小哥正在奋力运送中”, 送个快递都要这么拼吗?为什么快递小哥不能悠闲地送快递,路上停下来发发呆,闻一下路边的花香呢?就连正在的上学的孩子也卷得不行,他们变得更加听话、胆小、唯唯诺诺,不再淘气,学习负担加重。我高中就读的女儿也提到,国外的孩子看起来总是笑容满面,他们的近视率较低,热衷于运动。这么卷,大学毕业了还找不到工作,我一看形式不妙,初二的时候我就给我女儿转到国际学校,让她换一个轻松的赛道,如果让我看到她和现在的中学生一样卷,我要心疼死。


国内外IT人的一个明显区别是,国外的IT人员普遍年龄较大,50多岁仍然从事编程工作是很普遍的现象,这一点可以在领英网站上观察到。我在IBM工作时注意到,一些GM级别的员工甚至是在退休后被返聘的。


另外一个明显的区别也可以通过领英和Oracle ACE网站上的照片观察到,我国的IT从业人员在照片中通常表现得表情凝重,笑容较少;相比之下,国外的IT从业人员的照片则展现出轻松的微笑。这一差异也可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大家观察一下路上的行人,大多数人都是表情严肃,仿佛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我们似乎变得越来越辛苦,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压抑。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的40年前,并非如此。大家可以看看几十年前的照片和录像,那时人们的表情更加轻松,大多数人都带着微笑。然而,这几十年来,我们所增加的似乎只是银行账户上的数字,幸福感到底提升了多少真的很难说。没有下层的全力以赴,哪有上层的岁月静好 ;没有你的刻苦努力,哪有他们的坐享其成。你不躺平,他们就能躺赢。


再谈一下国内外IT从业人员在专业领域上的差异。以本人从事的数据库行业为例,做为一个Oracle ACE,我经常与国外的Oracle ACE同行在网络上进行互动,并对他们的专业水平有一些了解。根据我的观察,国内的Oracle ACE在专业领域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这并不是在讨论谁的水平更高,而是指出国内的ACE在专业领域的涵盖面更广。国外的ACE通常只擅长某一种数据库,并且在该数据库的某个方面表现出色,比如有的专注于Oracle备份恢复,有的专攻性能优化,还有的只研究Oracle的高可用性。


举例来说,在Oracle社区中有一位专门回答GoldenGate问题的人,他可以回答所有关于GoldenGate的问题,但对于与GoldenGate无关的问题则置之不理。这一特点也可以从他们个人撰写的简介中看出,例如某位ACE的个人简介中写到他擅长使用SQL跟踪方法解决SQL性能问题,而这只是Oracle数据库中的一个很小的功能。令人惊讶的是,他居然将这一点写入个人简介中,而对于我们中国人,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这样写。因为他们专注的领域窄,所有他们工作起来很轻松。我们国内的ACE一个个都是全能选手,我们太累了。


四..破除35岁魔咒

实际上35岁魔咒主要是我国的大环境造成的,不光在IT界,在其它行业也有这个现象,只不过在IT界表现的更加明显,大家看看上班高峰时的地铁乘客,年纪大的很少。大环境方面我们能做的事情很少,就我们个人能做的方面,我的建议是专注于一门技术深入研究,如果精通一门技术都困难,那就继续细分,只专注于一门技术的某一个方面。专一、深入、精细才是活下去的生存秘诀。


很多人给的建议是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我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正好相反,我建议不要轻易的学习新技术,而且在自己现有的专业上深钻。在IT领域,随着新技术的迅猛崛起,初期往往伴随着高薪水和市场迅速增长的景象。然而,随着市场逐渐饱和和技术的不断演进,最初投身于这一行业的工程师可能因积累了陈旧的知识而需要不断进行更新,而市场的需求也可能随之减缓,再加上新入行的工程师增多,将导致工资增长逐渐减缓,甚至出现下降的趋势。很多IT人学习技术也像资本投资一样,不断地跟风:互联网红利时代去学web;大数据火了去学Hadoop和Kafka;AI兴起时去学python和算法;云技术流行时去学Kubernetes。短期的跟风让自己赚了点幸苦钱,但却没有技术的积累和沉淀,最后一把年纪了还是个菜鸟,到35岁就被淘汰了。


我认为在IT领域并不存在所谓的高手,只有专家。当你在某个细分领域工作了很长时间后,你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专家。IT技术的确更新很快,但经典的技术还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例如:Linux、Java、C和IBM大机。你如果在这些领域深耕20年,自然就做到了业界的头部,你不再是被技术潮流推着走,而是一定程度上可以引领这项技术的发展,这个时候你用担心会被淘汰吗?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五.IT企业的短寿

我们IT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5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IT企业喜欢横向发展,有的企业做了网上购物,又去做快递,还去卖菜,再给个人放贷款,接着做聊天软件,也做云服务,再着做网上支付,很多企业一窝蜂地去做电动车和手机,也不管自己有没有这个基因。看看国际上的IT企业,他们是纵向发展,深耕一个领域,一直做到业界老大。可能有人说马斯克不是也做多个领域吗?人家是在每一个领域都做到了世界领先,这个时候有了余力再去做另外一个领域。我们那些横向扩展的企业在哪个领域做到了世界领先?样样都干,样样稀松。IT行业的头部效应很明显,不能做到头部,活下去就很难。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我分析有两个,一个是因为研发投入成本高,风险大,周期长,民企没有安全感,不愿意做长线投资,只想赚快钱,捞一把就想润。联想不是说不做研发吗?因为一旦研发投入失败企业可能死掉,现在很多企业都把自己的芯片研发团队砍掉了。IT行业研发做到好的只有一个华为,如果按照能平等和国际企业进行竞争的标准来衡量,只有华为一家算得上真正的高科技企业。


但华为的成功无法复制,因为华为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太多支持,我们已经无力再支持另外一个华为。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现在一些国产IT产品是关系型产品,在某个行业卖得很好,换了一个行业就寸步难行,因为销售的成本太高了,很多公司销售人员比研发的人还多,所以企业就继续在现有的客户挖潜,看看你们还需要什么别的产品,我们再开发新的产品卖给你们,这样就横向发展了。


IT企业的短寿和IT人的职业生涯短都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大量技术无法积累和沉淀,白白浪费了!而且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因为企业短寿,造成IT人不断换工作,在新的企业要学习新的技术,原来的技术一部分被荒废了;也是因为企业的横向发展,IT人被裹挟着也横向发展,职业生涯就变短;同样的,IT人的职业生涯短,也会造成企业不能在一个领域里深耕,难以做到业界的头部,这样企业活下去也难。


现在的风气太浮躁,行业里没有几个静下心来做学问的人,要改变这个现象是需要大环境的改变,这个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