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你好,是XXX同学吗?我们是阿里XX部门的,看到你的简历,有没有兴趣聊聊?”
这通电话,搁现在,估计能让我从工位上蹦起来。但在2020年,我那部破安卓机,尤其是下半年,简直成了“大厂HR热线”。我一个普通二本出来的前端,简历说好听点是“朴实”,说难听点就是“没啥亮点”,居然也能收到阿里、腾讯、甚至当时风头正劲的字节HR的主动邀约? 这事儿现在跟组里新来的实习生说,他们都一脸“你又在编故事哄我”的表情。
前两天在论坛看到个帖子,一个字节的老哥(或者老姐)感慨:“回想20年的时候,普通本科前端的电话都能被阿里打爆,现在真的行情差呀。” 下面立刻有人跟上:“是啊,20年我朋友也是普本干研发的,大厂HR追着他说‘试试吧,面面试试呗’。” 短短几句话,瞬间把我拉回了那个魔幻又真实的年份。
那时候,进大厂,真有点像下楼取个外卖。 不是说不努力,而是那个“势”,太猛了。
大厂跳板:技术大厂,前/后端or测试多地捞人,待遇给的还可以,想看
的哥们可以试试。
可这阵风,怎么说停就停了呢?快得让人措手不及。
好像一夜之间,世界就变了。先是风声紧了,接着是融资不好拿了,然后就是... 寒气,真的传递到了每一个人。
HC(招聘名额)?锁了! 我们组去年想补个中级,简历收了一大堆,985、211、海归、大厂背景的比比皆是,筛了又筛,面了又面,最后... HC冻结了。看着那些优秀的候选人,心里挺不是滋味,但没办法,上面一句话。跳槽?谨慎了! 以前看到心仪的机会,可能脑子一热就投了。现在?先打听打听:那公司稳不稳?部门核心吗?会不会是“裁员的火坑”?手里的饭碗,端得小心翼翼。论坛里那些“某厂又毕业了”的帖子,看得人心惊肉跳。
为啥短短五年,天壤之别?我们这群亲历者,感受最深:
钱袋子瘪了: 投资人捂紧了钱包,大厂自己赚钱也没那么容易了。地主家也没余粮,还咋招长工?扩张?先活下来再说吧。我认识的一个VC朋友说,现在投项目手紧得很,不像以前那么“豪横”了。
赛道凉了热了: 教培?一夜之间没了。游戏?版号卡得死死的。一些风口上的业务,说收缩就收缩。我有个前同事,之前在某大厂的教育线,风光无限,结果... 唉。 人一下子涌到其他赛道,能不挤吗?
人,真的太多了: 每年乌泱泱的计算机毕业生涌进来,还有培训班出来的兄弟。以前是粥多僧少,现在是僧多粥少,还是限量版的那种。竞争能不大吗?连我们公司实习生的门槛,感觉都比我们当年校招还高了...
AI,真的来了: 以前觉得AI抢饭碗是科幻片,现在ChatGPT、Copilot、各种AI工具就在手边。虽然暂时还替代不了我们这些写核心代码的,但那些基础的、重复性的工作呢?看着AI生成的代码片段,心里不慌是假的。 必须得学,必须得跟上,不然真怕被淘汰。
所以,现在咋办?焦虑吗?肯定有。躺平吗?那不行。
这五年,我也从当初那个被“抢”的新人,变成了有点经验的“老鸟”。环境是变了,但我觉得,有些东西没变:
2020年,我们被时代的浪潮高高托起;2025年,潮水退去,我们得学会在沙滩上奔跑,甚至自己挖渠引水。 那个“电话被打爆”的时代,可能一去不返了。怀念吗?当然怀念。但与其沉溺在过去,不如想想怎么在当下这个“Hard模式”里,把手里的代码写出新的价值。
进大厂不再像喝水,但会“游泳”、能找到“水源”的人,永远有路。 兄弟们,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