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ySQL数据库中order by 原理分析
  • 发布于 2个月前
  • 371 热度
    0 评论


一.创建演示表

先创建一张订单表

CREATE TABLE `order_info` (
  `id` int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COMMENT '主键',
  `order_no` int NOT NULL COMMENT '订单号',
  `goods_id` int NOT NULL DEFAULT '0' COMMENT '商品id',
  `name` varchar(50) NOT NULL COMMENT '商品名称',
  `status` int NOT NULL DEFAULT '0' COMMENT '订单状态:1待支付,2成功支付,3支付失败,4已关闭',
  `pay_type` int NOT NULL DEFAULT '0' COMMENT '支付方式:1微信支付,2支付宝支付',
  `price` decimal(11,2) DEFAULT NULL COMMENT '订单金额',
  `pay_time` datetime DEFAULT NULL COMMENT '支付时间',
  PRIMARY KEY (`id`)
) ENGINE=InnoDB  DEFAULT CHARSET=utf8 ROW_FORMAT=DYNAMIC COMMENT='订单信息表';
同时也在表里插了一些数据

现在有一个需求:查询商品名称是耳机,,订单号按照从小到大排序的前10个,查询结果只需订单号,商品名称,订单状态。

现在我们这里执行SQL语句:
select order_no, name, status
from order_info
where name = '耳机'
order by order_no
limit 10

这条语句我们都会写,但我们知道它的执行的流程是怎么样的吗?

二.order by 原理分析

2.1、explain 分析

为了避免全表扫描,这里我们在name加上一个普通索引

alter table order_info add index idx_name(name)
我们再看下执行计划
explain select order_no, name, status
from order_info
where name = '耳机'
order by order_no
limit 10


.Extra 这个字段的Using index condition 表示该查询走了索引,但需要回表查询
.Extra 这个字段的 Using filesort 表示使用了内部排序
一般出现Using filesort 也是我们需要考虑优化的点。Using filesort: 表示没有走索引排序,而是走了内部排序,这时MySQL会给每个线程分配一块内存用于排序,称为sort_buffer。

2.2 全字段排序
为了说明上面这条SQL查询语句的执行过程,我们先来看一下idx_name这个索引的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满足name='耳机'条件的行,是id = (2,3,5) 的这些记录。
整个完整流程如下图所示:

这里的执行流程:
1.初始化sort_buffer,确定放入order_no、name、status这三个字段;
2.从索引idx_name找到第一个满足name='耳机'条件的主键id,也就是图中的id=2;
3.到主键索引取出整行,取order_no、name、status三个字段的值,存入sort_buffer中;
4.从索引idx_name取下一个满足name='耳机'条件的主键id;
5.重复步骤3、4直到name的值不满足查询条件为止;
6.对sort_buffer中的数据按照字段name做快速排序;
7.按照排序结果取前10行返回给客户端。
因为需要查询的字段不能够在idx_name索引中全部找到,所以才需要拿着idx_name索引中获取的主键,再到主键索引中获取其它属性。这个过程也叫回表。

备注:回表: 就是指拿到主键再回到主键索引查询的过程。
全字段排序,就是把查询所需要的字段全部读取到sort_buffer中。但如果查询的字段数据量很大呢,大到当前的sort_buffer放不下了,那怎么办呢?那就不得不利用「磁盘临时文件辅助排序」。实际上,sort_buffer的大小是由一个参数控制的:「sort_buffer_size」。如果要排序的数据小于sort_buffer_size,排序在sort_buffer 内存中完成,如果要排序的数据大于sort_buffer_size,则「借助磁盘文件来进行排序」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来确定一个排序语句是否使用了临时文件。
/* 打开optimizer_trace,只对本线程有效 */
SET optimizer_trace='enabled=on'; 

/* 执行语句 */
select order_no, name, status from order_info where name = '耳机' order by order_no limit 10;

/* 查看 OPTIMIZER_TRACE 输出 */
SELECT * FROM `information_schema`.`OPTIMIZER_TRACE`;

number_of_tmp_files 表示使用来排序的磁盘临时文件数。

如果number_of_tmp_files>0,则表示使用了磁盘文件来进行排序。


使用了磁盘临时文件,整个排序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1.从「主键索引树」,拿到需要的数据,并放到「sort_buffer内存」块中。当sort_buffer快要满时,就对sort_buffer中的数据排序,排完后,把数据临时放到磁盘一个小文件中。
2.继续回到主键索引树取数据,继续放到sort_buffer内存中,排序后,也把这些数据写入到磁盘临时小文件中。
3.继续循环,直到取出所有满足条件的数据。

4.最后把磁盘的临时排好序的小文件,合并成一个有序的大文件。


2、rowid排序
既然查询的字段数据量很大,大到当前的sort_buffer放不下了,就会使用磁盘临时文件,排序的性能会很差。那是不是可以不把所有查询字段都放入sort_buffer中,而仅仅是放排序字段和该记录主键到sort_buffer中呢,这其实就是rowid 排序。这里我们思考两个问题?
「什么是rowid排序?」
就是只把查询SQL需要用于排序的字段和主键id,放到sort_buffer中。

「什么情况走全字段排序,什么情况下走rowid排序?」
它们的切换通过一个参数控制的这个参数就是max_length_for_sort_data 它表示MySQL用于排序行数据的长度的一个参数,如果单行的长度超过这个值,MySQL 就认为单行太大,就换rowid 排序。我们可以通过命令看下这个参数取值。
show variables like 'max_length_for_sort_data';

默认是1024,。

因为本文示例中name,order_no,status长度=50+4+4 =58 < 1024, 所以走的是全字段排序。接下来,我来修改一个参数,让MySQL采用另外一种算法。
SET max_length_for_sort_data = 16;
新的算法放入sort_buffer的字段,只有要排序的列(即order_no字段)和主键id。但这时,排序的结果就因为少了name和status字段的值,不能直接返回了,整个执行流程就变成如下所示的样子:

1.初始化sort_buffer,确定放入两个字段,即order_no和id;
2.从索引idx_name找到第一个满足name='耳机’条件的主键id,也就是图中的id=2;
3.到主键索引取出整行,取order_no、id这两个字段,存入sort_buffer中;
4.从索引idx_name取下一个满足name='耳机’条件的主键id;
5.重复步骤3、4直到不满足name='耳机’条件为止;
6.对sort_buffer中的数据按照字段order_no进行排序;
7.遍历排序结果,取前10行,并按照id的值回到主键索引中取出order_no、name和status三个字段返回给客户端。
这个执行流程的示意图如下,我把它称为rowid排序。

3、全字段排序 VS rowid排序
全字段排序:如果sort_buffer内存足够,那效率是最高的,但如果sort_buffer内存不够的话,就需要用到磁盘临时文件,排序的性能会很差。
rowid排序:虽然sort_buffer可以放更多数据了,相对于全字段排序而言,rowid排序会多一次回表查询。
如果MySQL认为内存足够大,会优先选择全字段排序,把需要的字段都放到sort_buffer中,这样排序后就会直接从内存里面返回查询结果了,不用再回到原表去取数据。

这也就体现了MySQL的一个设计思想:「如果内存够,就要多利用内存,尽量减少磁盘访问」。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