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大厂离职博主后来都怎么样了?
  • 发布于 2个月前
  • 297 热度
    0 评论
曾几何时,自媒体行业出现了一个新领域,“大厂离职博主”赛道。小红书、视频号、抖音等各大社交平台,都出现他们活跃的身影,或讲述大厂典故,或大骂东家厚黑,都曾获得不少流量,吸引不少人眼球。我就曾看到许多“点赞超过1万,立刻辞职”一类的连载离职的帖子和视频,好像追剧一样,非常新鲜刺激。

但也就半年左右的时间,很多这一赛道的博主们,就已经风光不再,有人断更停更,有人重新“找班上”了。难道真如网友所说“旷野的尽头,终究是轨道”?从“起高楼”到“楼塌了”,短短时间内究竟发生了什么?今天我就和大家展开聊聊。

一.大厂离职博主,出道即巅峰
1、大厂裁员潮,汹涌来袭
近几年,企业财源广进的越来越少,裁员的却越来越多。前些天就有媒体报道,小红书为提升人效比,即将对绩效不达标的员工进行优化,优化规模可能高达30%。做过管理的人都知道,提高人效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优化组织结构,实现更有效率的扁平化管理。连小红书这样的头部大厂都要走这一步了,其他企业被裁掉的人中,会有多少大大小小的leader和高P,也就可想而知了。而这些(被)离职的大厂中高层们,恰恰成了离职博主赛道的开创者和主力军。

离职博主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曾被称为“董明珠接班人”的孟羽童。孟雨童虽然在董明珠身边工作不到两年,但这个光环却足以让她在自媒体事业上“出道即巅峰”。离职后不久,她的粉丝数就突破百万,每月的广告收入就能高达20万左右。如此亮眼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她一直用到今天的“前500强董事长秘书”著名标签。

孟羽童借助自身优势,在利用自媒体分享职场干货、个人成长等内容,取得成功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大厂背景叠加职场精英人设,所蕴含的巨大流量和商机。那些或主动辞职或被动优化的大厂人们,开始尝试利用“离职博主”身份,打造自己的自媒体事业,希望能像孟羽童一样重启人生,再不济也能成为萧条的大环境下,保障自己生存的救命稻草。

2、拥挤的赛道,撑不起打工人的梦想
在社会大环境的“推波助澜”下,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了这一“新兴”领域,让这个新赛道变得越来越受关注的同时,也越来越拥挤。单单在小红书平台搜“离职博主”,就有165万条记录。如果搜“我离职了”,那就更夸张,仅在今年上半年,这一话题的浏览量就已经破亿,甚至在这一赛道,还被细分成了腾讯、阿里、字节等不同的“子赛道”。

大厂自带流量,这是事实。离职博主们随手写一篇“从XX大厂裸辞一年,我后悔了吗?”之类的文章,就能吸引大量的用户阅读。但另一方面,“大厂离职”流量的荣枯,也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几年前,大家如果看到高薪的大厂人离职,可能觉得很好奇,但现在哪家大厂不是一年好几次裁员,大家对那些越来越同质化的内容,慢慢失去了兴趣。

假如现在谁在写“从XX大厂裸辞一年,我后悔了吗?”肯定就不如以前吸睛了。就这环境你从大厂裸辞,你要说不后悔,会有人信吗?除非你家里有矿,或者自媒体赚了大钱。

大众对离职博主的内容越来越“脱敏”,加上涌进来的人越来越多,就让这个新生“赛道”变得越来越难撑起那些“离职人”的梦想。如同余华所说“原来一个人面对10个旷野,现在100个人面对一个旷野。不是旷野少了,是那个想去旷野的人太多了”。

二.离职博主,没有商业闭环
1、自媒体,也是一门生意
流量是大厂给员工最后的离职礼物。这话确实没错,但对绝大多数自媒体人来说,终极目的并不只是获取流量,而是变现赚钱。从本质上来说,自媒体也是一门生意。既然是生意,就要讲究“商业闭环”,就要清楚你的受众是谁、他们的痛点是什么、你能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以及如何才能亲力亲为地解决内容、剪辑、运营等各方面的问题。而这,恰恰是一些离职博主们的软肋。

他们在大厂养成的各种方法论、SOP、并不一定能直接派上用场。比如,他们肯定懂得要为用户“赋能”,但以他们的定位又能为大家“赋”什么“能”?是提供某种情绪价值,还是有在大厂练成的、能拿得出手的其他技能?另外,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大厂,习惯了团队协作的离职博主们,对于能否成为独当一面的“通才”,也同样要经历艰难的考验和蜕变。如果这些核心问题得不到解决,自媒体的这个“生意闭环”就无法完成,也就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变现。

2、离职博主,注定接不到商单
商单是自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博主们如果每个月都有稳定的商单,且能争取好的报价,心里就算有底了。而这种至关重要的商单,却是离职博主们的另一个bug。

我看过不少离职博主分享的内容,发现当中大部分是骂前公司、怼前领导的。这些内容可能听着很解气,也能引来一定的流量,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内容很难变现,反而容易成为离职博主们的“原罪”。其实很好理解,美食博主可以通过教主妇或宝妈做菜,获得“厨房周边”的商单;美妆博主可以通过让时尚女性变得更美,接到“美业”领域的商单;但离职博主这种过于“刁钻”的定位,又能匹配什么商单呢?有哪个广告主会选一位骂自己前雇主的KOL为自己推广?

所以,很多离职博主在有了一定的粉丝基础和人气后,都会想办法转型,从而去掉“离职博主”的原生标签。有自身条件比较好的,改做穿搭博主;起号比较成功的,教人做起了自媒体。总之,把“离职博主”这个标签,扔的越远越好,这也许是离职博主们无法选择的 “宿命”。

3、离职博主不赚钱,教人做离职博主很赚钱
自媒体圈里有这样一句话不太“正”的话:如果你实在不知道怎么赚钱,就通过“教人赚钱”来赚钱。一些离职博主,由于缺乏转型的勇气、能力或机会,同时又想在这个越走越窄的赛道上变现,就不惜做起这种坑人、割韭菜的勾当。

这些人自己还没想明白怎么做“博主”、怎么赚钱,就开始忽悠别人进群、卖课,向自己“知识付费”。通过花钱、互关,弄一些假粉,然后再晒一些收益的“截图”,编一些“月入X万”的狗血故事,摇身一变就成了教人赚钱的“X老师”。这类人,往轻了说是“穷疯了”,往重了说就是妥妥的诈骗,当他们挥舞着镰刀,伸向被骗的职场小白时,既毁了自己,也毁了这个“大厂离职博主”的口碑和名声。

三.自媒体只筛选,不培养
1、离职博主,一场流量的狂欢
心理学上有个“莱斯托夫效应”, 指的是相对于普通事物而言,大家记住独特或特殊事物的可能性更大。大厂离职博主就属于这种更容易被人记住的“事物”。根本原因就是他们身上有大厂光环,大家想通过他们对大厂的“日常”和各种“生态”猎奇。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有此标签的博主,很短时间内就能涨粉5万、10万,以至于让他们产生了“天生就吃这碗饭”的错觉。

在我看来,所谓的“离职博主赛道”,本质上并非“赛道”,更多的是一场流量的狂欢。“大厂离职”这个标签,只是一个引流的幌子,被算法验证成功后,又被更多的人套用,直至变成一种包含工牌、横幅、合影等元素的、可无限复制的粗陋模版。然而,正如上面所说,这个标签根本无法用来直接或长期变现,甚至还会阻碍变现。如果一时的流量狂欢,给一些博主带来了错误的认知,那么后面他们必将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校正,来为这个错误认知买单。

2、自媒体本质上,只筛选,不培养
自媒体不是“收益自取”的天堂,而是一个完整的商业世界。既有大家看得到的游戏规则,也有看不懂的玄学般的隐性规则。能不能做成,跟离职不离职没关系,跟买不买课没关系,跟是不是大厂也没有必然的联系,不然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大厂离职人员,迫于无奈送外卖、跑滴滴了。

自媒体从来不是一个逃避现实失败(大厂离职)的出口,而是另一个链接真实世界(赚钱变现)的入口。做自媒体成功与否,绝不是简单的“标签”就能决定的,也不是简单复制别人的经验、学习别人“速成课”就能起效的。我做了那么多年自媒体,也算有一定的成绩,在我看来,自媒体在本质上就是只筛选,不培养。除了自己不断的尝试、总结外,基本不存在万能的“公式”或“模版”。说穿了,做自媒体能否成功,除了踏踏实实的努力和不断学习提升外,确实也存在“玄学”成分,有时候真要靠命、靠运气。

3、轻创业:成为“新个体”的正确姿势
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自媒体行业的淘汰率高达80%,很有点“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意思。但我还是多次在文章中鼓励大家尝试做自媒体。为什么?因为这符合我一再提倡的,职场人想要找到终身事业,就一定要采用“轻创业”模式的理念。尤其在当前环境下,有什么行业比自媒体投入更“轻”呢?至于80%的失败率,又有哪些行业不是在“二八法则”中挣扎、努力、拼运气呢。

我当初一边做上市公司高管,一边考虑自己的第二曲线时,就是基于上面的想法,才最终选择了做自媒体。除了比较“轻”以外,它还能让所有人,都处在相对公平的起跑线上。能做成什么样,跟一个人以前的工作、地位、人脉没有必然的关系。我刚开始起号时,并没有沾到任何高管身份的光;层级和社会地位比我更高,但却做自媒体失败的,也大有人在。所以我才说,如果非要创业,一定要轻创业;如果现在轻创业,可以考虑自媒体。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的生活中已鲜有“旷野”,如果恰巧被你轻易发现,请仔细辨认它到底是旷野,还是披着“旷野”外衣的“轨道”。不管是做博主,还是回去上班,都是为了生活,都不丢人。但请记住,要尽量做难而正确的事,这样才更可能拿到真正的结果。生活不易,且过且珍惜,和大家共勉。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