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群里,和一位同学有这样一段对话:
他:怎么调整厌班的心态?
我:打开钱包,想想房贷车贷父母赡养小孩抚养。
我:当然,你要是有钱有房有车单身未婚,那就另说。
他:没房贷没车贷,父母不用管。
我:一个人呆久了你就知道,上班是大多数人发展正常社交最宽阔的渠道。
他:昨天另一个同事被裁了,我自己半夜失眠,这种心态是不够抗压吗?
我:不是,物伤其类,兔死狐悲,人之常情。
他:后来发现公司很喜欢这样,需要一个人的岗位招两个,然后优胜劣汰。
我:脑子正常的老板都会这么做。
他:这种情况下,是不是脑子正常的员工都离职了?
我:按照比例来说,有能力有本事能冒头的人都不正常,平庸才是大多数人的现状。
我:职场工作,本质是个人和公司合作,但是大多数人认为是零和博弈,互相消耗。
他:对对,所以我们的常态就是吐槽,完了后又很拧巴,不敢轻易离职。
聊完这段对话,我心里竟然不自觉松了一口气。
记得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心比天高,和几个实习时候的同事一起尝试创业。借了一些钱,买了设备,总以为凭借能力可以赚到钱,然后功成名就衣锦还乡。
结果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不得已背了一身债,带着几百块钱来了上海。干过房产销售,电子厂流水线也尝试打过螺丝钉,最后通过培训机构做跳板,误打误撞进了互联网行业。
月薪3K在上海过了一年,中间有过几个月的失业状态,最后兜兜转转找到了工作。沉下心学习了好几年IT技术岗位的知识,遇到了很好的领导指路,18年之后才算是手里有了现金流。然后就是连续几年的职场快速晋升期,有过年薪百万的辉煌,22年上海解封公司裁员,自由职业至今。年过而立,见的人多了,经历过挫折和低谷,才发现自己不过就是一个普通人。
有句话这么说,生下来没有的,后天大概率也很难拥有。阶级越迁这件事,从古至今只有三个渠道:母婴、血脉、性。近几年网络上传播了很多小人物的成功故事,看看就好,别当真。通过短暂的裂隙和捷径走上去的人,最终也要快速回归主流价值体系。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日复一日的在规则内打转,抬头看一眼都觉得晃神。
家贫妻美、财多无权、智多心傲、名盛德亏、身贵亲疏,都是大忌。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灰色地带小心谨慎,趁着趋势吃一口就抽身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