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移动互联网20年发展史
  • 发布于 2个月前
  • 99 热度
    0 评论
最近几年,互联网行业的中国新势力,在世界范围内崛起,tiktok、temu等应用,风靡全球,长期占据热门APP下载排行榜前几位,俨然成了中国向全球输出产品、商业模式和软实力的典型代表。筚路蓝缕,一路风雨,为了这一天,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走过了跌宕起伏史诗般的20年......

一.移动20年:创业者的饕餮盛宴
1、一张“门票”,决定大厂生死
2007年,一个叫乔布斯的美国人,向世人展示了一款石破天惊的新产品,一个搭载了3.5寸电容式多点触摸屏,被称为iPhone新款手机。它拥有薄如火柴盒的设计,但方寸之间却蕴含着无与伦比的创新。这款产品不单单是移动电话,更是一款地表从未出现过的集视频、音乐、网络、游戏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存在。iPhone智能手机的出现,不仅彻底改变了人类对移动终端的认知,同时也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真正到来。

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以及3G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推广,PC时代的科技巨头们,敏锐地嗅到新风口即将到来的气味,他们意识到移动互联网浪潮将颠覆大众现有的使用习惯和市场格局。套用现在的话说,他们已经清晰地认识到,所有PC端的业务,都值得在移动端重做一次。于是,以BAT为代表的传统大厂,纷纷跳进移动互联网大潮,使出浑身解数,抢夺进入新时代的“入场券”。

在“all in 无线”的战略指导下,当时的阿里“新贵”蒋凡全力以赴,一鸣惊人搞定了“手淘”。手淘的出现,改变了依靠PC才能下单的传统方式,使消费者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购物。它的横空出世,不仅奠定了蒋凡在阿里的江湖地位,更为阿里抢到了一张生死攸关的移动时代的VIP门票。

与此同时,另一巨头腾讯推出的新社交工具微信,也开始慢慢展示其强大的统治力。微信的出现,不仅满足了用户即时通讯的需求,还通过朋友圈、公众号等功能,大大拓展了用户的社交边界和赚钱边界。和同一时期的竞品,简单厮杀几个回合后,就凭着卓越的用户体验和QQ庞大用户基数优势,以一骑绝尘之姿,完成了在社交软件领域一家独大的霸业。毫不夸张地说,微信不仅替腾讯完成了从PC到移动端的重要卡位,更是替鹅厂实现了意义重大的二次“中兴”。

同样,虽然相较于阿里和腾讯,百度在移动互联网的转型中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最终还是通过以往深厚的用户沉淀,凭借百度地图和百度App,勉勉强强赶上了移动时代的快速列车。

2、智能手机:大浪淘沙,见真金
追本溯源,智能手机的普及是后面这场移动盛宴的缘起。自从苹果推出了第一代iPhone后,各大手机厂商纷纷端出自己的产品,力求在这个庞大的新兴市场中跑马圈地,分得一杯羹。国产品牌中,中兴、华为、OPPO、魅族,小米、一加、锤子等品牌,也先后进场,卷入了这场红海中的大乱斗。

在白热化的竞争中,华为不仅把任正非老爷子“华为永不做手机”的话丢到了九霄云外,反而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和韧性,让华为手机在高端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品牌。再次创业的雷军,则让小米手机以极具性价比的产品优势,迅速崛起,成为年轻消费者的首选品牌。OPPO和vivo也凭借其强大的线下渠道、营销策略和用户定位,赢得了自己的市场。大浪淘沙,随着时间的流逝,另外一些品牌,则由于定位不清、创新不足等原因,慢慢淡出大众视野,或被市场淘汰,或苟延残喘,或远赴海外发展,各安天命。

3、移动应用“疯狂赛马”
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移动应用的数量也如雨后春笋般激增。在那个疯狂“赛马”的时代,各互联网企业推出的应用层出不穷,想方设法开拓市场、争夺用户。尤其是那些PC时代的霸主们,更是拼钱拼人拼技术,推出各自的重磅应用。

比如"IM"类,除了腾讯的微信外,还有小米的米聊、360的口信、网易的易信、阿里的来往、以及陌陌等,都曾风靡一时,甚至直到现在依然被某些用户所喜欢和使用。

生活类应用也同样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美团、滴滴、饿了么、高德等应用,满足了用户日常生活中各场景各需求。以美团为例,凭借团购和外卖业务的成功,其用户数量在短短几年内激增,成了国内最大的生活服务平台。

在娱乐与资讯领域,头条、抖音、快手、知乎、B站、小红书、喜马拉雅等多款应用,也同样大受青睐,通过丰富的内容创作和社交互动,为用户提供了新鲜的实用资讯和娱乐体验。以抖音为例,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并一直红到海外,在全球范围内重塑了人们的娱乐习惯。

电商类应用在“赛马”中的激烈竞争也不遑多让。拼多多凭借其独特的社交电商模式,异军突起,成为国内仅次于阿里巴巴的第二大电商平台。得物和SHEIN等新晋品牌,也借助兴趣电商、直播电商的风潮,赢得了海内外广大用户的欢迎。

二.移动时代,新王降生
1、从BATJ到TMD
在移动互联网尚未全面“流行”之前,BATJ四大巨头凭借在PC时代的巨大优势和难以逾越的护城河,牢牢把持住了市场主导权。百度搜索一家独大,阿里电商不可撼动,腾讯在社交和游戏中的全面布局,京东在电商物流方面持续深耕……某种程度来说,这些大厂巨头们,就是那个时代中国网络经济的压舱石。

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这一格局开始发生变化。以抖音、美团和滴滴(TMD)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企业,借着移动互联网浪潮迅速崛起,从最初的名不见经传,不断突破和创新,最终成了千亿级别的互联网新贵,与传统巨头分庭抗礼,深度颠覆了原有的互联网生态和格局。

在BATJ和TMD两大新旧势力此消彼长的博弈中,我们不难看出,双方拼的不仅是技术和产品,更是一场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的较量,BATJ虽仍然占据优势,但面对新势力的冲击,却渐露疲态。而TMD则凭借移动原生的天然优势,慢慢走向舞台中央,成为新时代下最靓的仔。

2、移动原生巨头崛起
所谓“移动原生巨头”,是说在移动时代诞生的科技巨头,与传统的互联网巨头有很大不同,它们天生就拥有移动互联网的基因,能够更好地适应移动互联网的生态环境、把握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其中最具典型的代表就是以TMD为代表的科技新贵们,在那个时代,它们凭借敏锐的嗅觉和前瞻性,围绕“LBS”和“摄像头”等智能手机底层能力,走上了崛起和扩张之路。以美团和滴滴来说,LBS是它们发家的关键武器。美团主攻外卖,滴滴专注出行,这两家公司都依托智能手机定位服务的功能,为用户提供了既高效便捷又广受欢迎的本地生活服务。

另外,智能手机摄像头的不断升级和进化,也为社交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奠定了必要的客观基础。智能手机时代,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用手机拍摄并分享生活的点滴,从而引发视频内容的爆发式增长,形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极具价值的内容高地。以抖音为例,它就是抓住了这一时代机遇,利用独到的算法技术,快速成长为移动时代极具代表性的“现象级”应用。

三.资本“最后的疯狂”
1、前所未有的融资规模
无论任何时候,资本的嗅觉都是最灵敏的。当技术日益成熟,商业模式日益清晰的时候,资本就会适时出现,并掀起巨浪狂潮。同样,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国内逐步走向高潮之际,虎视眈眈的资本也已做好了“狂飙”的准备。其中手笔最大的,自然是能真正看懂“all in 移动互联网”巨大商机、想要全面布局的BAT们,以及眼光超前又财大气粗的顶尖投资机构们。

比如,腾讯的投资版图遍布游戏、电商、社交、媒体等多个领域。仅2014年,腾讯就参与了京东、滴滴出行、美团网等多家独角兽公司的融资。阿里同样在不断加码移动端投资,先后投资了饿了么、口碑网等O2O公司。百度虽然在移动互联网转型上略显保守,但后来也投资了91无线、纵横中文网等。

那些顶尖投资机构们,更是创造了一系列十倍、百倍回报的经典投资案例。包括红杉投资美团、软银投资滴滴、DST投资今日头条、金沙江投资小红书等等。在那个时候,只要哪家初创公司有移动互联网基因,投资机构就会主动带着钱来敲门,随便一个创业团队,都能轻松获得一两轮的融资,着实让人见识了资本的疯狂。

2、疯狂的烧钱补贴
资本的狂欢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为快速打开局面、抢占市场份额,各大公司纷纷开启了一场不计代价的烧钱大战。滴滴与快的的补贴大战,就是其中经典的一幕。当年,为了抢夺市场,滴滴背靠腾讯,率先开始发红包,有阿里撑腰的快的,马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两家企业在金主金元加持下,把“支付+红包”大战,打到白热化,在拼杀最激烈的前4个月,双方就疯狂烧掉了20个亿

共享自行车作为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的创新模式,也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涌入。为了快速占领市场,各大共享自行车企业同样开启了补贴大战,尤其是摩拜和ofo两大主力玩家,一番厮杀下,也烧掉了近10亿的补贴费用。

O2O领域更是疯狂,美团网和饿了么在外卖市场的补贴战持续多年。有数据统计,在各种补贴大战中,美团累计补贴42 亿,饿了么累计补贴30 亿元,单从财务角度看,两家的“烧伤”都挺严重。资本的涌入,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同时导致了市场的泡沫和资源的浪费。为后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四.IT人才,最好的时代
1、移动开发人员遭疯抢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极大改变了IT人才的需求结构,企业对移动端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懂H5、安卓、iOS等技能的人,都曾位列当年最紧缺人才榜。各大公司对此类人才的争抢,一度到了没有“底线”的地步。

举两个真实的例子:A大厂为了从B大厂挖人,其HR专门在B大厂隔壁租了办公室,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和挂着B大厂工牌的人搭讪发名片,并承诺为从B大厂跳槽人开辟绿色通道,以B大厂工牌为“信物”,可当天办理入职。另一个例子,当年某外资老牌大厂的研发中心撤离中国,消息传出去后,研发中心所在的办公楼,瞬时被几十几家互联网企业的上百名HR包围,大家拉着横幅抢人,把大厦的大堂搞得像菜市场一样热闹。

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自然让移动开发人员的薪酬水平暴涨。根据当年多家招聘机构的统计,早在2015年左右,安卓和iOS开发人员的平均年薪就已在30-40万元之间,并且长期处于攀升状态。一些大厂更是动辄开出大几十万、上百万的年薪,来疯抢业内顶尖人才。

2、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除了开发人员,移动时代的另一大受欢迎群体,就是产品经理。在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期,这个岗位曾被成为“CEO的学前班”。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微信之父张小龙、以及自称“小米首席产品经理”的雷军,都是千千万万产品经理以及想成为产品经理的互联网人,顶礼膜拜的偶像和英雄。以至于那本《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风靡IT圈,成了几乎人手一本的畅销书。

产品经理大都擅长把握科技发展的时代脉搏,和市场需求的方向,加上那些伟大榜样光环的“余荫”,他们在这个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和主导权。那些优秀的产品经理们,也以人性化、极致化思维,为世人呈现了支付宝、抖音等 “国民应用”,不仅展示了他们的才华和价值,也引领了一个时代的产品潮流和变革趋势。

当然,这一时期“受宠”的还有运营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拼多多创始人黄峥。作为互联网创业者,黄峥凭借独特的产品思维和运营策略,凭借社交裂变和拼团玩法,打造了一个颠覆传统电商的新模式,也书写了拼多多在巨头夹缝中发展,并成功逆袭的传奇。而这个颠覆和逆袭,从某个角度来讲,也正是移动时代对传统互联网时代颠覆、逆袭的缩影和写照。

五.尾声:未完待续
中国移动互联网20年,宛如史诗,既波澜壮阔,又影响深远。它让互联网从最初的“奢侈品”,变成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日常”;既催生了一批又一批互联网巨头和新贵,同时也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资本、人才和用户的大规模积累,在改变市场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为进入下一个人工智能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一切远没有结束,我们先看两个数字,3月底,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我国移动互联网活跃用户规模达到12.32亿。8月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这意味着,移动互联网的宏大叙事仍有高唱低吟、继续书写的巨大空间,更何况还有悄然走来的AI新世代。一句话,史诗没有结局,只有未完待续,精彩值得期待。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