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时代容易被淘汰的几种人
  • 发布于 1周前
  • 64 热度
    0 评论
  • 怪性酷
  • 1 粉丝 35 篇博客
  •   
“时代抛弃你时,连招呼都不打”这句话在AI大爆发的时代,越来越有写实意义 。DeepSeek爆火后,有过使用体验的财经作家吴晓波预言:未来三年内,人们手机上那些专业应用型 App,有一半将会消失。作为资深IT从业者,我认为吴晓波的说法绝非危言耸听,我甚至还觉得略显保守了些。

AI的进化,绝不仅仅是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会不会抢走人的工作那么简单,而是一场对人类生存法则的重新定义。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危险的并不是AI本身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而是某些人对自我进化的放弃。如果你不想被时代无情抛弃,那就要竭力避免成为以下 5 种人:

一.不愿意终身学习的人
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曾说过:学习速度小于变化速度,等于死亡。在今天的BANI时代(Brittle脆弱、Anxious焦虑、Nonlinear非线性、Incomprehensible不可理解),终身学习、不断提升,更成了对每个现代人的必然要求。

热播剧《凡人歌》中那伟的遭遇,其实就是现代职场人的一个警钟。他是公司营销部副总,拿着高薪,开着豪车,貌似风光无限,却唯独忽略了自我提升,而是天真地把“对公司忠诚”当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甚至他的团队在被老板娘裁撤时,还不明就里的问老板娘“为什么?我们犯什么错了?”原因很简单,他这个高薪中年大叔能带人做的事,性价比更高、也更有活力的90后们主导的广告部,也都能做。

老板娘扎心反问“在营销部五年,你写过稿吗?你做过创意吗?亲自执行过任何一场地推吗?有哪一次的事件营销是经由你创意并全盘操控主导的?”更是将他职场价值的遮羞布撕得粉碎。不考虑剧中的其他因素,单凭这点把那伟这种高薪高管裁掉,就一点都不冤。

曾国藩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所谓进德,就是提升自己的品性;修业,指的是精进自己的本事技能。因为世界上只有这两件事,是真正能由我们自己做主的,即使有一丝一毫(一尺一寸)的进步,也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言外之意,其他一些职位、关系等,都更像是浮云,根本不是我们单方面所能把控的。

作为现代职场人,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永远都是不断自我提升的能力。忽略了自我学习,无论是错把平台当做能力,还是一门心思经营人际关系,都是靠不住的。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只有靠自己最好!唯有如此,才能长期在社会和职场拥有一席之地,不被汹涌而来的时代洪流所淘汰。

二.拒绝拥抱变化的人
著名社会学家鲍曼,曾在《流动的现代性》一书中提出“液态现代性”的概念,认为在液态现代社会,不再有永恒的关系、纽带,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即各种社会关系处于不断“液化”的状态。通俗点讲,就是现代社会如液体般流动不定,充满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

春节期间一则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春节假期杭州新闻联播栏目,主播放假回家欢度春节,启用AI数字主持人上线值班,而且效果非常好。不但语气语速与真人没有太大差别,就连表情神态也极为逼真,满满亲和力。如果不做说明,很多人可能根本察觉不出来是数字人在播报。更重要的是,整个播报过程“0失误”。

不知道回家过节的真人主播,心里作何感想,但记者就此事采访一些播音专业的大学生时,很多人都觉得“天塌了”。谁能想到当年报考这个专业时,大家还以为这是一个体面、稳定的工作,没想到大学还没毕业,这个行业就可能被AI颠覆了。同学们的焦虑并非杞人忧天,新闻早就爆出不少电视台等文广单位,已经没有了过去的风光,甚至连薪水都发不出来,很多主持人、媒体人都纷纷辞职,另寻生路。

社会学中有个“路径依赖”理论,当人们踏入某一种特定的发展路径后,无论是这条路径本身是积极向上的,还是存在一些弊端的,都容易对其产生一种依赖心理。在如今的“液态社会”下,最应该破除的就是过去的种种路径依赖,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适应变化、拥抱变化、主动变化。这就是历史发展趋势,没有对错,没有好恶,只有势不可挡的摧毁和重塑。

三.不能成为“新个体”的人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坏,坏在它不断摧毁和重塑;好,好在它也在不断的赋能和创新。在AI新基建时代,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个体”,一个人就是一支团队、一家公司已成为现实。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个体拥有了更强大的能力和更多发展选择的可能。

热门AI Native 产品“胃之书”的开发者赵纯想,曾是大厂产品经理,创业失败后,看到小红书上 “一人食” 的分享,便萌生了开发一款能通过拍照记录每日饮食,让 AI 辅助生成饮食热量、代谢路径并分析饮食健康情况的产品,也就是后来面市的“胃之书”。这款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美食记录 app ,他在单枪匹马一个人、几乎0成本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各种AI工具,用了25天的时间,就制作成功。并很快收获了 近10万用户,还引来了投资人的青睐。

有类似的经历的,还有小猫补光灯的开发者陈云飞。他同样凭一己之力,将自己的产品灵感,转变为现实的应用。不会写代码的陈云飞,同样得益于AI赋能,通过大模型和 AI coding 技术,仅用 1 个小时就完成了小猫补光灯的开发。该 App 上线 App Store 后不久,就获得了超 10 万的下载量,还冲上了苹果 iOS 应用榜单 Top20 。半个月后迭代出可自拍的“小猫补光灯Pro”,更是冲上AppStore收费应用榜第一的位置。让陈云飞赚到钵满盆满,成为最早一批真正尝到AI甜头的人之一。

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认为,这样的话不再是鸡汤味浓郁的宣传语,随着AI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不断深化,“新个体”会越来越普遍。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可能成为其中之一。

四.行动力弱的人
马斯克曾经说过:先去做,即使做成一堆狗屎,再去慢慢改;一个粗糙的开始,就是最好的开始。他自己就是这一理念的坚定践行者。

当年马斯克提出电动汽车这一概念时,被很多人所不看好。那时的汽车市场,传统燃油汽车牢牢占据主导地位,而所谓的“电动车”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是速度慢、续航短、外观丑陋的“高尔夫球车”般的存在。但马斯克并未被这些言论所吓倒,而是意志坚定地着手组建团队,投入到电动汽车的研发与生产中。当遇到产能问题时,他又会毫不犹豫地直接住进工厂,日夜不停地工作,带领团队逐一解决生产难题。再后来,为了解决用户的续航焦虑,马斯克又从0到1,克服各种困难,快速布局超级充电站网络,让特斯拉在汽车市场更具竞争力。

当年小米创始人雷军去硅谷拜访马斯克,两人聊到特斯拉的创业故事后,雷军感慨“他做的事,我们不敢做”。也恰恰因为马斯克的“敢做”,让他成为全球无数人崇拜的科技英雄。他超强的魄力和行动力,远比他的财富、他的首富名头更让人着迷。

行动决定地平线,认知决定天花板,知行合一才能立足天地间。在如今的AI时代,真正能够限制我们的早已不是技术或工具,而是有没有强大的执行力,能不能凭借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洞察,迅速将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即使有一个“狗屎”般的开始,也无所畏惧。

五.心理韧性差的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安杰拉·达克沃思认为:一个人成功的核心要素,不是智商,也不是情商,而是看他是不是拥有坚韧不拔的心理韧性。所谓心理韧性,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在面对逆境、压力、挑战甚至失败时,能够迅速恢复并有效应对,甚至从中得以成长和提升的能力。在变化更加剧烈,更加出人意料的今天,心理韧性更是每一个职场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特质。

2025开年,直播带货初创公司‌与辉同行,向外界公布了自己的成绩单:自董宇辉自立门户成立该公司一年多来,‌与辉同行商品交易总额(GMV)已突破100亿元大关。董宇辉本人更以28.541亿元净收入,位列“2024年度中国网络主播净收入排行榜”榜首。

只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打工人向亿万富豪的惊天逆袭,除了董宇辉本人的能力、知识储备外,更重要的还有他强大的心理韧性。从最开始转行做直播时被网友和同事的各种嘲笑与嫌弃,到后来“小作文”风波时面对的压力和质疑,换作别人很可能就撑不到逆袭成功这一“集”,就下线、放弃了。

塔勒布曾在《黑天鹅》一书中写道:“我们一直认为波动性、随机性、不确定性是一桩坏事,于是想方设法要去消除它们,但这些想消除它们的举动,让我们更容易遭到黑天鹅的攻击。”应对新时代和职场中的企业破产、公司裁员、员工降薪等各种黑天鹅,我们不仅要最大程度规避这些事件的发生,还要在“避无可避”的时候,用强大的心理韧性勇敢地面对他,迎接它,并在战胜它的过程中,让自己变得更坚韧、更强大。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言:“万物流变,无物常驻”。在这场AI驱动的科技革命中,淘汰从来不是目的,进化才是终极答案。希望大家都能努力找准自己的方向,成为技术洪流中永葆学习力、进化力与人性温度的“生命体”。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