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下毒的互联网,正在反杀AI大模型
  • 发布于 1周前
  • 66 热度
    0 评论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有同感,现在只要打开社交媒体,就会发现屏幕上充斥着标题耸人听闻的故事、情绪化的短视频、猎奇的图片,以及乍看逻辑严密,细究却漏洞百出的各种文章。这些内容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大多出自AI之手,而非人工所为。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内容数量庞大,动辄占据平台热榜,攫取海量流量。这种AI生成的“毒”内容,正以一种近乎疯狂的姿态,荼毒整个互联网的生态,甚至反过来威胁着AI自身的未来。
一.一个爆发的赛道:AI工业化内容生产
1、单日量产一万篇原创内容
前段时间和几个自媒体大V聚会闲聊,听到一些让我大感惊讶的真实故事。比如一家头部MCN机构,只需少量的人,就能通过各种AI工具,创造单日量产一万篇原创内容的“奇迹”,而且可以做到主流自媒体平台全覆盖,什么公众号爆文模板、知乎体写作套路、热门短视频公式等等,应有尽有,适配性极强。

听到这些,我非常汗颜。作为全网近百万粉丝的垂直领域自媒体创作者,我也算撰文无数,爆款、大爆款都写过不少,但时至今日,我写文章还是纯靠“手工”打造,算上构思和修改,完成一篇自己看得过去的稿子,通常也要一两个小时。这种效率,对那些依靠服务器和算法驱动、动辄日产万篇的团队来说,简直毫无可比性。不光是产量,在抓人眼球方面,他们也干得极为“专业”。看看AI生成的这些模版化标题“月薪三千的我,如何靠副业翻身?”、“震惊!95后小伙用这个方法月入百万”、“一夜醒来天塌了,这样的优质偶像也出轨”……谁能忍住不点进去看两眼?

当然,打开进去可能就会让你大失所望,要么是生硬的素材拼凑,要么是画蛇添足的戏剧化描写,要么是一本正经的臆想和胡说八道,总之,隔着屏幕都能闻到浓浓的AI味。这时候你想退出来也没用了,你的流量已经贡献出去了,而这些内容制造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有人靠卖“课程+工具”闷声发财
除了靠快速AI生文,平台海量发文,攫取大量流量赚钱外,这些MCN机构还有更猛、更暴利的AI“工业产业链”,靠“课程+工具”闷声发财,日进斗金。最常见的模式是,他们通过社交媒体或知识付费平台,兜售诸如“新媒体IP零粉起号课程”、“AI 爆款训练营”一类很有噱头的课程,再捆绑一些标题生成器、AI检测模块、热点追踪插件之类的免费工具,就可以卖个999、1999甚至2999的高价了。

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但“大数法则”告诉我们,只要样本足够多,投流的手笔足够大,再在私域群或评论区埋伏一些“拖”,就总能“钓”到愿意上钩的鱼。听朋友讲,他认识的一个博主,和助理两个人,靠卖“AI时代新媒体掘金术”一类的课程,3个多月的时间就在上海赚了一套房。

二.AI内容,暴力破解平台算法
1、用魔法打败魔法
其实这种模式的核心逻辑并不复杂,无非就是将内容创作,简化为数据游戏,通过AI暴力破解平台算法,精确计算爆款文章的关键词分布、短视频的完播率曲线、评论区的情绪导向等等。然后再利用AI批量生产的优势,快速测试流量偏好,成了就等于找到了流量密码,不断复制、放大;不成就继续测试,反正试错成本接近于0,没什么好心疼的。

举个例子,一家MCN机构,用AI每天快速生成并发布200 条短视频,涵盖 20 个热门话题,然后通过 A/B 测试,筛选出播放量最高的内容模板,再将其标题、内容结构、画面要素、背景音乐、发布时间等关键细节固化或同质化(小规模改动),批量制作几百条,在测试得出的最佳时点,疯狂分发,这样就能最大程度霸占同领域、同时段的流量。至于,这些视频有没有营养,观众会不会厌恶,并不重要,在巨大流量的覆盖下,总有新粉和新流量被收割。

从某个角度来说,AI 内容的泛滥,其实是 MCN 机构与平台算法博弈的产物,是用魔法打败魔法过程中的衍生品。

2、一些平台甚至助长AI内容泛滥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平台面对这样的冲击,不但没有加以应对和管控,反而在默许甚至助长这种现象的蔓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Meta。它在2024年推出了“AI Studio”工具,允许用户在Instagram和Facebook上创建AI生成的内容和角色,并明确表示希望这些AI内容能够像普通用户内容一样融入平台。

Meta这样做的动机也不难理解,就是想通过AI生成的方式,降低内容创作成本并提高平台活跃度。毕竟AI生成内容的效率远高于人工,能够快速响应热点和反馈,非常符合商业逻辑。但即使如此,他们就真的不担心被反噬吗?毕竟,平台算法原本是为筛选优质内容而生,如今反而被AI暴力破解,沦为低质内容的助推器,可以说完全背离了这一技术应用的初衷,长此下去,难道不细思极恐?


三.被下毒的互联网,正在反杀AI大模型

1、“毒”数据,正在反杀大模型
大数据领域有个概念,叫“数据沼泽化”。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一种充斥着大量无效、错误或无意义信息的现象。那么目前AI生产信息的“成色”又如何呢?

哥伦比亚大学数字新闻研究中心,近期曾针对 ChatGPT Search、Perplexity、Perplexity Pro、Gemini等在内的 8 款AI 搜索引用内容的正确率,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这些AI 搜索工具,在引用新闻方面的出错率,竟然高达 60%。国内一位媒体人就曾做过一次测试,让AI帮忙写一篇关于自己好朋友(另一位媒体人)的文章。AI写的看上去有模有样,但是经好友确认,文中关于他的作品或个人故事的描述,几乎没有一个是正确的。

更让人担忧的是,AI在内容创作中的应用比例正肉眼可见的快速上升,据某证券研究机构的报告预测, 在传媒领域,2025年AI生成的内容将占据该行业内容总量的30%以上。以目前趋势看,我觉得这个数字有点保守了,我认识好几个出版社的编辑朋友,他们都认为用AI辅助写作甚至很大程度代替人工写作,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了。

我们不难想象,照这样发展下去,网络世界中错误的、编造的、自相矛盾的信息会越来越多,“数据沼泽化”会越来越严重,而大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又不得不“吞下”这些不干净的“毒”数据,进而导致输出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更难以保障,形成恶性循环,犹如饮鸩止渴,越来越难以控制。

2、AI的“曼德拉效应”,侵蚀人类文明
心理学领域有个“曼德拉效应”,是指集体记忆与历史事实不符的现象,比如大家津津乐道的“56个民族”和“56个星座”的争论。如今AI内容的泛滥,必然会进一步催化、放大曼德拉效应。

举个例子,有段时间网上广泛流传小米创始人雷军各种版本的恶搞视频。在视频中,“雷军”对堵车、假期等热门话题进行了锐评,还涉及捐款给某大学、用小米SU7撞人、远程控制小米手机进行爆炸等内容,甚至包含不雅谩骂。这些视频中的声音几乎和雷军本人的声音无异,根本真假难辨,最终雷军亲自发声澄清,并呼吁停止该系列行为。

当然,这些只是大家心知肚明的“恶搞”,而且时间很近,当事人也在,负面影响不会太大。但如果利用这种AI技术,刻意炮制一些已经故去的有影响力的人的文字、声音或影像,然后再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资料”、“信史”的面目呈现出来,年深日久后,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又该如何加以辨别呢?如果不加以有效限制或应对,人类文明都有可能遭到侵蚀或篡改,想想都觉得可怕。

四.比算法更可怕的,是人性对捷径的贪婪
1、AI工具正在毁掉“意外性”
AI工具无节制的滥用,还在扼杀人类的另外一种珍贵特质,意外性。“意外性”堪称人类文明进步的暗门,人类历史上许多划时代的突破,都源于某些不可预测的瞬间,比如,牛顿因苹果坠落发现万有引力,弗莱明因培养皿中的意外污染发现了青霉素,甚至X射线的发现也源于伦琴实验室中的一次偶然。

这些意外并非单纯的运气,而是人类在探索未知时与环境的随机碰撞所孕育的火花。哲学家汉娜·阿伦特也曾在《人的境况》一书中指出,人类的创造力依赖于“行动的不可预知性”,即在有序系统中突破常规的能力。但如今的AI工具通过算法推荐构建“信息茧房”,将内容创作简化为可预测的模板,几乎剥夺了这种随机碰撞的空间。同时用户也被困在AI批量生产的同质化内容中,接触新思想、新观点的机会被大幅压缩,久而久之“回音室效应”就进一步加剧。

话说回来,谁让AI技术刚好迎合了人性对”捷径”的贪婪之心呢?只是当内容创作从灵感驱动的艺术,转变为算法驱动的流水线作业;当宝贵的“意外性”被系统性地剔除时,人类文明失去的不仅是多样性,还包括那些可能改变历史轨迹的“偶然”火花,这不才是最大的可悲吗?

2、在工具便捷性与人类原创中寻找平衡
好在,人类的创造(创作)之火,并没有完全熄灭,有识之士仍在用碳基生命的追求和执着,对抗硅基的技术性围剿。2025 年春节档电影《哪吒2》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该片并没有单纯依靠AI,快速生产,而是耗时 5 年半制作,4000 多名动画人参与其中,费尽心力,不断精细化打磨,才最终呈现了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温度的经典佳作。

而《哪吒 2》破历史纪录的票房也证明,我们对有厚度的传统文化、对人类情感共鸣的追求,依然炽热而强烈。就像工业化革命,不会消灭手工艺品一样,AI技术的发展,不会也不应该取代人类来自灵魂深处的创作激情和能量。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在AI工具的便捷性,和人工创作的主导性中,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最后,我想说,当 AI 成为内容生产的流水线,当流量成为唯一的价值尺度,我们正在见证的不仅是互联网内容生态的堕落,也是人类文明遭受技术挑战所产生的近在眼前的危机。或许,真正的救赎不在于技术对抗,而在于重新审视人性的本质:我们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数字世界?我们又该如何在那个世界自处?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