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海尔、美的、大疆等大厂纷纷宣布“强制下班”政策,员工们到点必须离开办公室,引发广泛讨论。不少人在社交平台调侃:“人生第一次被公司赶着下班,感觉有点不真实。”还有人晒出下班后空荡荡的办公区,配文:“以前加班到凌晨,现在9点整栋楼就都空了”,这些看似轻松的场景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信号:靠“996”堆砌的时代正在落幕,中国职场正悄然迎来一场大变革。
一.从996“内卷”到全球化融入
作为制造业,为了赶订单实行“996模式”,在以前大家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但进入2025年后,风向开始明显改变了。看看下面几家制造业龙头,就更容易理解了。

美的集团从2025年3月,就开始让各部门领导严格控制加班,规定18:20不允许有人仍在公司加班,并禁止员工就餐后再返回工位继续加班,甚至会出现下班时间一到,HR便逐个部门催促员工下班的“怪异”场景。大疆深圳总部也是如此,从2月底就开始实施“强制9点下班”,主管和HR分三轮清场,确保员工准时下班;上海办公区甚至会在晚上9点准时关灯,以彰显决心。另一制造业巨头海尔,为了告别“加班文化”,则明显要求加班需提前一周审批,且工作日加班不得超过3小时/天。
幸福来得太突然,之所以出现这些画面,除了跟企业内部的战略调整、效率提升等因素有关,外部的全球化内在要求和国际法规的压力也是关键推手。2024年底,欧盟理事会正式通过《欧盟市场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明确禁止在欧盟市场销售、进口或出口涉及强迫劳动的产品,且这项法规适用于所有行业,不区分企业规模或产品类型。而“强制、超长时间加班”都会被视为强迫劳动的潜在标志。
很明显,对于美的、海尔、大疆这些出口额动辄数百亿的制造业巨头来说,欧盟绝对是他们不能忽视的重要市场。而按照他们的要求进行“整改”,已不再是选择,而是企业生存的底线。以海尔为例,其在欧洲的工厂已开始推行“欧盟标准工时”,采用每天7.5至8小时的工作制。美的集团同样采取了积极措施以应对新规,引入了德国莱茵TÜV等第三方机构进行供应链审计,覆盖劳动条件、工时管理等多个方面,以确认是否存在“自愿加班”以外的情况。
人类社会演进到现在,全球化已不再是简单的产品输出,而是规则与文化的深度融入,而这也为中国企业从“野蛮扩张”走向“有序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契机。
二.互联网野蛮生长时代,已经结束
如果说制造业的“强制下班”是全球化倒逼的结果,那么互联网行业的转变则更多源于内外部的双重压力。过去十几年,互联网大厂靠“996”跑马圈地,完成了从0到1的原始积累,如今,这个靠工时换增长的模式,已走到尽头。
1、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
2021年,字节跳动和快手率先取消“大小周”,改为每周双休,美团优选也随后跟进。腾讯光子工作室群则发布“熄灯计划”,要求员工必须在工作日9点前离岗。这些动作在当时也引起一阵讨论,但只是被当成特例来看待。现在回头再来,这些举动似乎成了行业转向的信号和先声:互联网的增量时代已然结束,用户增长的红利也早已殆尽,BAT、字节跳动、美团等巨头已经悄然从“跑马圈地”向“精耕细作”过渡。
以腾讯为例,它的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核心业务微信的月活用户达到13.85亿,增长相对缓慢,趋于饱和的信号日益明显。抖音同样面临类似情况,根据公开数据,2024年抖音国内日活用户稳定在7亿左右,但增长乏力,甚至出现了新增用户下降的现象。今年年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领衔发布一份行业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中国短视频用户数为10.50亿,较2023年12月减少300万。短视频用户增长率也从以前的19%高点,降至4%。
这些情况,在以前是极少出现过的,也从侧面说明,在存量竞争下,靠加班堆砌的低效增长已无意义,企业必须把注意力放在追求精细化运营和高附加值产出上。
2、响应政策号召,缓解舆论压力
政策风向也是推动这场变革的关键力量。早在去年7月,国家就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的倡议;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写入这一目标。
事实上,打工人“苦加班久矣”,“996福报论”已成为职场人调侃必用的高频网梗。腾讯、字节、华为等互联网巨头,也顺势而为,纷纷响应政策号召,进一步优化内部工作流程和激励机制,注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创新成果,鼓励员工通过技能提升而非时间延长创造价值……这些举措既是对政策的呼应,也是对舆论压力的缓解,更是大厂从“狼性工作”向“人性化管理”转型的开始。
三.警惕从“公司加班”到“居家内卷”
但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警惕转变的“效果”是否落到实处。企业禁止加班,员工是否真正受益,还是只是“表演式”下班、换地方内卷?
1、本质上是隐形加班
禁止打工人加班,本来应该是好事,但也有一些变形、变味的情况出现。曾有大厂员工匿名在某社区爆料:“公司关灯赶人,但工作量丝毫未减。现在下班后得躲进咖啡馆赶工,不光加班费没了,还得贴进去几十块钱。”
有这种困扰的员工不在少数,很多人都表示,被强行赶出办公室又怎样,下班后工作群里的信息依然不断,领导布置的任务只能深夜在家完成,不仅效率还不如在公司高,还要搭上空调电费。这种从“公司集中加班”转为“分布式奴役”的现象,被有才的网友讽刺为“居家内卷2.0”。这种“隐形加班”,不但没有解放打工人,反而对他们更不友好,不仅没能让员工减少工作上的压力,还无形之间侵占了他们的个人时间和空间,甚至还会增加他们的家庭矛盾和负担,与初衷背道而驰。
2、KPI没变,一切都是瞎扯
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根本原因出在绩效考核体系的滞后性上。说得再直白一些,KPI这个紧箍咒如果不换掉,这个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从可操作性上来看,“强制下班”绝不能成为一个“孤独无靠”的单一政策。如果这样,所谓的“制度变革”必然会沦为从“显性内卷”转向“隐性内卷”的形式主义和表面工程。而破解这一局面的关键一步,就是建立与之呼应、配套的KPI。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仍沿用过去以 "工作量" 而非 "价值创造" 为核心的KPI理念,那么广大打工人所吐槽的"以前是肉体被困在办公室,现在是灵魂被困在工作群"的窘境,就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一切都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白扯。
四.未来职场,拼的是竞合
1、变革的关键是,提升社会效率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曾提出“创造性破坏”理论,认为经济进步源于旧模式的打破和新模式的建立。过去,靠加班延长劳动时间,是低成本竞争的捷径;但如今,这种模式已触及天花板,很难再畅通无阻的走下去。今后,真正重要的,不再是表面上工作时间的长短,而是职场逻辑的重塑。企业在未来拼的不再是内卷,而是竞合,谁的资源利用率高,资源就向谁倾斜。
腾讯与阿里在2024年互相打通的“拆墙”行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微信支付接入淘宝,既避免了两家企业内卷式的恶性竞争,又共同拓展了下沉市场((尤其是习惯使用微信的老年用户))的增量空间,让双方用户的使用体验和业务场景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放大,成为互联网行业“竞合增效”的代表性案例。而实现这样的效果,是狂卷员工、无节制加班所根本无法办到的。
2、思维升级与AI工具提效,是出路
今天,AI时代已悄然到来,也为职场变革提供了新的解方。面对各种功能越来越强大的AI工具,我们最应该做的不再是不计代价的“卷工时”,而是要与时俱进地清零过时思维、升级技能和认知。职场人要清楚地知道,以前那种苦干、傻干的旧思维已经不合时宜。以前需要没日没夜一整天写的代码,现在借助 AI 工具,几个小时就能完成;以前几天时间想不出的创意,现在AI一分钟可以给你几十上百条参考灵感。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当我们的思维得到转变,对AI新技术的掌握得到提升,就能创造出更惊人、更有价值的生产力。而我们职场人也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完成从“体力竞争”到“脑力竞合”、从“机械执行”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正是未来职场最需要的。
从过去的“996福报”到如今的“强制下班”,中国职场正在告别一个野蛮生长的时代。全球化压力、政策引导、技术进步,共同推动一场职场新变革。但这并非终点,而是起点,在这背后的职场文化重塑、认知升级、技能跃迁都是漫长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大家都准备好了吗?一起努力吧,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