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厂裁员时会考虑哪些因素?
  • 发布于 2个月前
  • 237 热度
    0 评论
本次科技裁员潮中,不少人都觉得裁员没有公平可言。“卷”不代表不被裁员,“躺”也不一定意味着会被裁员。在公司决定裁员后,一场内部的讨论马上会开始:哪些人应该走?

决定所需时间
Gartner Inc.人力资源业务常务副总裁乔治·佩恩(George Penn)受访时说,有些企业在短短一周内就能制定出拟裁员名单,但许多企业都需要一个月到八周时间来确定人员名单。同时公司还需要制定出一套详细的离职方案。部门主管通常会先列出裁员名单,然后层层把关,这个过程中会出现激烈的争论,名单也会多次修改。

裁员的依据
“这种事没有什么好办法。”人力资源高管Gregory DeLapp说,“最后,总会有人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以往许多美国企业裁员时,一度将员工资历作为考量标准,资历较浅的员工会率先沦为裁员对象。然而本次裁员潮有所不同,据人力资源高管说,现如今企业裁员时会更多依据员工所掌握的技能而不是资历。在影响裁员决定的因素中,公司需要什么,大于你付出了什么。除了评估员工的过往表现,许多企业还会考虑员工未来适应和承担新工作的潜力。

“在决定要留下谁时,说到底其实就是在进行一对一的绩效评估。”人力资源服务及外包公司Insperity Inc.首席执行官保罗·J·萨瓦迪(Paul J. Sarvadi)说。很多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常常会为一轮裁员设定一些数字化“标准”,例如规定裁员比例达到多少,或者节省的成本要达到多少。为了达到这些标准,一些更加细则的裁员准则也随之而来。

比如,商务软件公司Okta Inc.在对新产品开发部门进行裁员时,会优先考虑留下手头项目有望在3年内完成的员工,而不是5年。”此外,高薪的员工会在裁员过程中受到更多的讨论和关注。当然,有些裁员也会针对特定的部门。

谁来决定
许多人认为,选出要被解聘的员工是人力部门的事。但事实是,在确定离职人选的问题上,更有可能是由公司各部门的业务主管给出建议。“在解聘的问题上,人力资源部门说的不算。”NetSuite前首席人力官兹维克特说。她谈到,她曾见过这样的情形:部门主管被要求根据一套既定标准,拿出一份拟裁员人员名单。但凡在最近一次绩效考核中得分较低,或是入职时间少于六个月的人,都有可能出现在这份名单里。

兹维克特说,这份解雇人员名单的文档通常会被命名为“猎鹰计划”(Project Falco)这类代号,如此一来,即便文档被其他员工无意发现,其用意也不会暴露。

名单确认后
兹维克特说,一旦确定了裁员名单,人力部门就会开启把关环节,斟酌名单是否有不当之处,比如40岁以上的被裁人数是否过多,少数族裔、退伍军人或其他群体是否有被不公平地针对。因为任何此类歧视都有可能让雇主惹上官司。这一过程中,企业有时也会依赖外部帮助,通过聘请律师等方式来仔细检查裁员名单,保证自己公司的裁员合规合法。

比如,公司如果无意中将裁掉一名之前曾投诉过某位管理者的员工——此时,裁员可能被视为报复,公司需要小心谨慎的处理类似问题。有些管理者可能会争取让某些员工留下来,在裁员理念的问题上,领导者之间也会有分歧。即便企业决定关掉整个业务部门,高管们也可能会留下一些表现出色的员工,将他们安排到其他地方,人力专家安娜·A·塔维斯(Anna A. Tavis)表示。许许多多的因素决定了裁员的最终名单,不过她也说“即便所有规则都摆在这儿,当中也会涉及很多主观因素。”

而对员工来说,这些因素自己无法左右。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