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程序员如何做到成长上内卷,圈子上躺平
  • 发布于 2个月前
  • 231 热度
    0 评论
百家讲坛主讲人鲍鹏山教授,曾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说法,他认为孔子和庄子,是中国人的A、B两面。一个代表内卷,一个象征躺平。

仔细想想不无道理,孔子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是进阶的,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而庄子的处世哲学,则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翻译成白话就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这不是累傻小子吗!已经追逐知识的人,你们不觉得累吗?这字里行间弥漫着浓浓的“躺平”味。

先贤们多少有点不让人“省心”,他们的观点如此不统一,让一片萧瑟之气中的打工人们,没了精神指引和理论依据,咱们到底是该愈难愈卷呢,还是该顺势躺平呢?K哥的看法是,咱谁也别得罪,来他个“一半清醒一半醉,五分躺平五分卷”就挺好。

工作:姿态上内卷,心态上躺平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某次演讲中说道:工作将是生活中的一大部分,让自己真正满意的唯一办法,是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工作。除了乔布斯说的精神层面的满足外,咱们物质层面最基本的吃喝拉撒,也都离不开工作。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打工人都得在职场中表现出战斗姿态。该掌握的技能要掌握,该完成的目标要完成,不管工作是不是你喜欢的,老板是不是你认可的,都应该如此,这不算内卷,而是职场的基本道德底线。

真正内卷的开始,往往来自“灾难性思维”。所谓灾难性思维,就是在遇到某件事时,倾向于认为事情会往最坏处发展,从而让个体陷入巨大的恐惧情绪中,难以理性分析,对灾难化思维信以为真,进而陷入焦虑思维的怪圈。

比如,很多人已经加班到晚上9点钟了,还不敢走,老是担心别人都不走,我先走会不会显得我工作特别不积极;如果给老板这样的印象,下次裁员,会不会先把我裁掉;如果我失业那可就麻烦了,每个月8千多的房贷该咋办呢…心里的小剧场就这样无限延伸下去,哪还敢走,即使已经完成了当天所有的工作,也要留下来假装工作,和大家一起耗,到了这个阶段,也就开始形成了内卷。

事实上“内卷”这个词最初属于学术范畴,比如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在《农业内卷化》一书中就曾提到过,大概是指“没有发展的增长”、“不断地重复”或者“机械地运转”一类的意思。而基于“灾难性思考”引发的一些没必要、没价值的行为,就是非常典型的内卷行为,这种内卷,除了造成更多情绪内耗、无所适从外,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面对这种内卷和精神内耗,最好的解药就是心态上的躺平。许知远在《向往的生活》中说过一句话:“做一个诚实的自我,比做一个假装勤奋的自我,更值得尊敬。”这句话送给每一个卷到不知所措的打工人再适合不过了。尽己所能,无愧于心,能做的都做到位了,如果老板还不肯放自己一马,你就别留这样的领导过年了,索性自己放自己一马,看天能不能塌不下来。

社交:成长上内卷,圈子上躺平
稻盛和夫说:“你遇到的人,都是被你的能量吸引而来的。你是谁,便会遇见谁。”很多人受一些“混圈子”、“抱大腿”的成功学鸡汤影响,光考虑能“遇见谁”,却忘了先审视“自己是谁”。

成交人的社交,向来讲究的是实力和交换。在考虑进群、入圈前,一定不要忘了想想自己能给别人带来什么价值,有哪些上桌的筹码。如果没有,记得先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有”。两手空空,一无所长的和别人、别的圈子“强融”,只会让自己显得幼稚无知,最后很可能沦为别人眼里的笑话。

畅销书作家、考虫网联合创始人李尚龙,曾经讲过自己“混圈子”的经历。李尚龙当年去北京求学时,父亲就叮嘱他,一定要多交友,多拓展圈子。于是他就按父亲说的,在学校里积极参加各种社团,尽量结交学校的各位老师和各种风云人物,而且还非常用心的记住那些老师分管的工作,觉得哪一天可能会用到,平时也尽量创造一切机会和那些“有用的人”嘘寒问暖,保持联系。

后来,李尚龙真的遇到点事,要找一位他认为已经“很熟”的老师帮忙,但他的求助信息发出后,收到的却是那位老师简短又扎心的三字回复“我没空”。

多年后,真正明白了人情世故的李尚龙,回忆起此事,有了这样的感悟:想让对方帮自己的忙,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你能提供等价的回报。而当时的自己,只不过是众多希望获得老师青睐、但自身又无甚价值的普通学生之一,对于这类人“份外”的求助,老师选择无视是非常自然的,也是再正常不过的。

正如《请停止无效社交》一书中所说:“当你的能力,资源,地位配不上你的社交野心,你所做的不过是无效的社交。” 真正的社交,其底层逻辑必然是基于价值互换的强关联,而不是“我认识xxx”但实际上不能产生任何链接的自嗨式的弱关系。有意义的社交,一定是能在建立双边或多边利益共同体,能形成一个相对坚固的价值网络,而不是我加了你微信,但发过的信息,对方永远是已读不回状态。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请不要用“对方肯定很忙”来给自己遮羞,这只能说明,你在别人眼里不够分量,没有价值,别人连回一条信息的时间都懒得分给你。

格雷戈.麦吉沃恩在《精要主义》一书中说过:聚焦于最有价值的少数,摆脱毫无意义的多数,你才不会掉进无效社交的陷阱。面对这种低质“社交”,真正理智的人会果断做“减法”,把节省下来的宝贵时间,放在自身的成长上,对自身的增值更“卷”一些,让自己具备更多“可交换价值”,当你的这种价值越大,你能够吸引的人就越多,你遇到你想遇到的“那个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处事:要事上内卷,破事上躺平
先思考一个问题,你花50块钱买了张电影票,但进入影院后不久,就发现这是一部很烂的电影,没有看的价值,这时候你会选择继续坚持看完这场烂电影,还是选择中途离场?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因为他们觉得,我的50块钱都花了,不看完就太亏了。

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给出的“正确”的答案却是后者,即果断止损离场。因为你花掉的50块,已经成为沉没成本,对做出当下的决策,已经没有影响和价值。如果你选择留下,硬着头皮看这场烂演出,不仅会浪费更多的宝贵时间,还会继续破坏和恶化你的情绪,得不偿失。

道理其实并不难懂,但真正做到却往往没那么容易。现实中有太多人因为固执、因为舍不得放弃“沉没”成本,而让自己沉溺于毫无价值的破事上,错过了更多更该做的要事,浪费了人生宝贵的时间。聪明的人则不然,他们可以很快实现自我的“拨乱反正”,重新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更值得、更有价值的事情上。让自己因势利导,实现困境中的逆袭。

19世纪50年代,美国“淘金热”盛行,很多人揣着发财梦,来到美国西部,试图一夜暴富。其中就包括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但这位满怀激情的小伙子,慢慢发现,淘金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容易,不仅他自己没有淘到,那些比自己来得早、干活更麻利的人,也同样是一无所获,再坚持下去几乎和浪费时间没有差别。这时,他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和这里的大多数人一样,继续坚持淘下去;二是放弃有可能淘到金的渺茫希望,开始做点别的事,让自己有其他方面的收获。

最后,小伙子选择了第二条路,他先是用自己身上所有的积蓄,开了一家专门为淘金工人服务的杂货店,这很快让他赚到了一大笔钱。后来他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把搭帐篷的帆布做成耐穿耐磨的裤子,很受淘金者欢迎。于是他就把所有的钱和精力,都投入这种极为畅销的裤子上,他的生意随之越做越大,直至开辟了一个新的商业神话。这种裤子后来被称为“牛仔裤”,这个小伙子就是牛仔裤的发明者、LEVI'S(李维斯)创始人,李维·斯特劳斯。

经济学上,有一个鳄鱼法则。是说当一只鳄鱼咬住了你的脚,如果你试图用手去把脚从鳄鱼的嘴里拉出来,结果很可能出现你的手和脚同时被鳄鱼咬住的情况。你越是挣扎,就会被咬得越严重。所以,如果你被鳄鱼咬住了脚,损失最小、也是最理性的做法,就是牺牲一只脚。就像上面故事中,李维.斯特劳斯及时放弃“淘金”做法,转而开始做杂货店,做牛仔裤一样。

现实中,很多人却缺乏这种及时止损的勇气,面对烂事时,没有选择躺平、不计较,而是沉溺其中,和没意思的破事纠扯拉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把这种不怕“卷”、敢于“卷”的精神和态度,放在对我们更有价值的要事上,我们的人生不是更有意义吗?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著名过“费斯汀格法则”:即生活中的 10% 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 90% 则由你对发生事情所做的反应决定。不妨引申一下,把内卷和躺平,理解为人们遇到事情时可供选择的“反应”。那么可以想象,我们做出内卷或躺平的不同选择,其结果和收获也必然大不相同,甚至会产生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希望每个小伙伴面对选择,都能做出最正确的决断,在躺平和内卷中自如切换,不负岁月,不负人生。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