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一个贴在互联网人灵魂深处的标签,四舍五入,是互联网人的第二学历。本文写给所有向往大厂,被大厂(或大厂人) PUA,逃离大厂的人。
一言以蔽之,就是更高的成长空间。当然,也不排除为了工牌(大厂光环)入职的人,尤其是做公众号的、卖课的、运作人设的(绝没有骂我自己的意思)。不过,大厂也带来了另一面,那就是:
无论是我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还是面试过程中,都会发现我们渐渐被大厂黑话侵蚀,说着自以为是的人话;又或者是螺丝钉当久了,在一个舒适区里跨不出来,知识面狭隘。
当然,你在面试中即使被刷了,也不代表你不够好,可能只是因为「不合适」,有可能是和岗位有所偏差,有可能是和面试官相性太差——比如岗位要招一个小程序专家,但你并没有做过小程序,这很显然就不够合适;又或者面试官就喜欢问算法和八股文,而你擅长系统设计。
但是切记,不要进行简历造假,简历造假不止是学历和工作经历造假,还包括了项目经历的造假,比如这个项目其实根本不是你做的,或者你只开发了其中很小的一个模块,却说自己是整个项目的负责人。这些在项目经历问题的连环拷打下根本无处遁形,甚至还会担上诚信和被拉黑的风险——同时,也不排除有人在网上说自己造假了入职的,但你的面试官,未来会是你的同事、领导,这样水平的同事,真的没关系吗?
降本提效导致了大量大厂人的流出,美其名曰人才输送,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吐槽大厂出身的人——「味太重」。因为大厂除了明确的规章制度外,还有一些文化基调——只是口号定的激情澎湃,但往往执行和理解上会出现了一点偏差。
拿我自己来说,我非常讨厌「阿里味」,尽管我认识很多阿里人,有一线的也有级别更高的同学,他们为人处世都是很正常的,但我也确确实实感受过阿里政委,感受过 PUA。
除此以外,一些大厂(可能级别比较高,也可能不高)的同学喜欢把自己的「成功经验」输出给他人,无论是团队运作的经验,或者是系统架构的经验。这种输出是种双刃剑,一方面,确实给大家带来了另一种方案和视野,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迷信大厂经验,无脑照搬,可能前方就是万丈深渊。
对于大厂的同学,最忌卖弄和照搬经验,「我以前在 XX」在脉脉是被吐槽的最多的句式之一,为什么被吐槽,我相信不是说他完全不对,而是很有可能是理论并没有结合实践,每个公司或者业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基础能力,因此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在所有文章前面介绍背景,在文末说「没有银弹」,都是为了告诉大家:结合自己的业务思考,而不要一股脑全抄。
其实,这也不是大厂病,即使不是大厂人,你也可能听到一些人喜欢说「我以前在 XX」或者「我当年 XX」,习惯用这样开头的人,可能也是想用一些标签来进行暗示或者明示:「我是专业的」。
但是真正的专业,是不需要通过给自己贴标签来体现的。更何况可能还会遇到我这种专门跟「权威」对着干的叛逆分子。所以即使往昔风光无限,也不要把大厂作为自己的标签——毕竟大家都知道,大厂并不是每个人都是非常厉害的,万一装逼翻车,可能人家就会怀疑你是被末位淘汰的了。
这里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职级高并不全等于技术水平高,更多的是对你工作的认可,「认可」二字,细细斟酌。如果之后有大厂人这么跟你说,表情无限骄傲和怀念,你不妨问问:既然如此,你离职干嘛?
离开大厂也有许多理由,或许自己不愿离开,但是降本提效;或许是螺丝拧久了想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毕竟有些项目组可能已经形成了阶级固化,在人才辈出的团队里卷又仿佛看不到头,又成了鸡头凤尾之争。但是逃离前,请先想清楚,鸡头也有鸡头的痛苦,小厂甚至可能拿不出这么高的薪资,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备,你将走出一个螺丝钉的舒适区。
至于向上管理?人际关系?最近我想明白了一点,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无非是你可不可以选择当个侠客,还是只能混帮派的区别。——作为一个邪派分子,很明显我是不乐于混帮派的。当然,你的下一站,甚至不一定是写代码,也有可能是——公务员、水果摊/奶茶店/超市老板滴滴司机、外卖小哥,也可能是自媒体、主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