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样的程序员适合当领导?
  • 发布于 2个月前
  • 108 热度
    0 评论
德鲁克说过:“管理者就是如何利用别人的长处,来实现自己目标的人。至于说这个人是好是坏、如何把这个人教育成一个有理想的人,那是上帝的事情。”在这句话里,德鲁克只描述了管理者的责任,但却把什么人适合成为管理者这个大难题丢给了“上帝”。到底哪种人更适合做管理,强势的,佛系的,外向的,内向的,还是专业性强的?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

一.管理,到底管什么?
管理到底该管什么,我认为管理者最该做三件事:管团队、培养下属、完成目标。
1、管团队
1)团队搭建
管理团队首先要搭建团队,团队组建的成色、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以后管理工作,雷军曾说过,在成立小米时,自己几乎把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搭建团队上。可见这一步有多重要。

搭建团队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清晰界定团队目标和角色需求。先知道组建团队的任务和使命,才能知道要搭建的团队里需要哪些角色。离开这点谈团队搭建,都是耍流氓。

2)制度建设
搭建好团队,要想让大家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实现“1+1>2”的效果,就需要进行有效的制度建设。马云说过,没有好的制度,这是公司的灾难。制度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强化团队凝聚力、提升团队战斗力、激发团队创造力、提高团队工作效率。有助于实现以上几点的,就是好的企业制度;否则就是流于形式,或和团队不适配的企业制度。

3)文化养成
杰克·特劳特说过:“公司的真正竞争力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资源,而在于它的文化能否吸引人才。”对于企业文化,不少管理者往往存在一个误区:只有大企业才需要文化,小企业“不配”、也不需要有文化。

奈飞创始人里德·哈斯廷斯在谈及企业文化时说过:“(企业)文化不会对每个人都有吸引力,这也是问题关键。如果你有能力来牵头定义企业文化,并且还能与不同的员工群体产生共鸣,那你就可以建设出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我们可以把他理解为企业的“气质”,不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它都同样存在着。并悄悄地刺激、考验、过滤着团队成员。

2、培养下属
1)人才招聘
乔布斯有句名言:“我过去常常认为一位出色的人才能顶两名平庸的员工,现在我认为能顶50名。我大约把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招募人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哪里更好地获取人才,这要视具体行业、企业而定。这里K哥最想强调的一点,就是奈飞文化手册中那句著名的“只招成年人”,远离职场巨婴。

前曼联功勋教练弗格森在他的《领导力》一书中,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在引进新队员时,会播放一段该球员以前比赛中表现最糟糕集锦。然后问那位球员:“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实上,弗格森并不想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只是想看看球员的反应。如果对方说自己当时不够好,还能变得更好时,就代表其心智的成熟,可以被录用。如果把责任都推卸给别人,则说明这个人并不适合曼联。弗格森这条原则,值得管理者在招人时参考。

2)激活老人
团队中的老人有些是中流砥柱,有些则是老油子、老白兔。要激活他们,除了要有正面激励,还要有负面警示。有这样一个故事,爷爷考孙子:“如果把院子交给你管理,但猪因饲料不好大发脾气,狗因看门太累而半夜偷懒,驴因磨坊环境太脏没心思干活,你怎么办?”孙子回答:“那我就给猪换饲料,给狗调整工作量,给驴改善磨坊环境,想办法安抚它们…”爷爷努:“你这败家子,你应该告诉它们狼来了!”

3)培养新人
管理学中有一个“贝尼斯定理”,是说员工培训是企业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有远见的管理者,应该重视员工尤其是新员工的培养和培训。让他们尽快上手,越来越有价值。

很多企业采用的“7-2-1模型”就是很好的手段之一:员工70%的进步来自工作中学习,鼓励员工多总结、多复盘;20%的进步来自向老员工或其他牛人学习,提倡团队内部分享;10%的进步来自企业正式培训,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

4)激励士气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一定是一位出色的激励大师。他们善于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积极向上的氛围,为员工创造全力打拼的外部条件,让真正想做事的人靠内驱力自己跑出来。海尔张瑞敏的用人之道就是“赛马不相马,人人是人才”。以标准化的流程公平对待每个下属,让每个团队成员都拥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所有人的潜能和工作热情,让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

3、完成目标
完成目标,是每位管理者的终极使命。在此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战略拆解。也就是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落实到部门、团队、个人。这个目标也就成了团队前进的方向,是全体成员全力以赴的方向。

当然,要带领团队完成目标,还涉及很多目标管理、决策执行方面的细节问题。目前市面上也有很多好用的相关管理工具,比如OKR、KPI、SMART等。管理者用好这些,可以更好的提高效率,达成目标。

二.什么样的人适合做管理?
1、目标感强
德鲁克认为,一般人都是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和要求成长起来的,他们自己认为应有怎样的成就,就会有怎样的成长。如果他们对自己要求不严,目标不明,就只能原地踏步,不会有大的发展。这就是强目标感的重要意义。

马化腾在回忆腾讯发展时说,当初开发OICQ(QQ的前身),他设定了一个既具体又重要的目标:把它变得更小、别的类似工具都是1M多,马化腾要把QQ做到200多K,因为当时上网速度只有10几K,实现这个目标,产品才有更大的优势。后来,他们集中攻坚,终于做到了,也因此赢得了更大的市场更多的用户。

马云有一个观点,这个世界上,有目标感的人,走到哪里都会被一眼认出来,哪怕你是一个新人。也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像他一样即使在一无所有的时候,也能吸引追随者,带领团队向正确的方向进发,并最终拿到结果。

2、不脱离一线
管理者不脱离一线,才能保持足够的业务敏感度,才有源源不断的业务创新灵感,才能引领变革,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相反,如果管理者长期脱离一线,就会不接地气,被各种信息茧房包裹,变得麻木迟钝,从而做出种种“作死”的决策和昏招。

诺基亚曾经是手机市场的巨无霸,连续当了多年的世界“销冠”,管理层上上下下都赢麻了。于是都开始飘飘然起来,不再关注一线,而是躲进办公室看邮件,在庆功宴上开香槟。直到乔布斯的iPhone1面世,高傲的诺基亚CEO还在对记者说“苹果手机就是一个小玩意….”。后来,不可一世的诺基亚,被以这个“小玩意”代表的智能手机干翻退场。麻木的诺基亚CEO竟然还一脸懵逼的表示“我们输了,但我们没有做错什么”。

3、有利他之心
稻盛和夫认为,经营之道无它,唯有极致的利他,才是最好的利己。在他创立京瓷时,幸运地拿到了松下集团的订单。由于松下集团对品质和价值的要求高到近乎苛刻,导致很多供应商心生不满,抱怨松下欺负人。

但稻盛和夫却认为,松下集团虽然条件苛刻,但它们的订单至少可以让京瓷得以充分运转,员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无论如何都要感谢“松下先生”。自己要做的,就是更好地提高生产技术和效率,最大程度不打折扣地满足松下集团的各种要求。

后来,那些发牢骚抱怨松下的供应商差不多都倒掉了,但倾尽全力服务松下的京瓷,却被自己逼出了更好的技术,更多的利润,慢慢壮大起来,成了世界500百强企业。

4、贡献整体
作为管理者,与一般员工之间另一个显著不同,就是前者应有更高的格局,更多的奉献精神。董明珠接受采访时说过:“你叫普通员工去谈奉献,你没有这个权力,想奉献也奉献不了…怎么奉献?这个明明是部长的事情,你说部长你不行让我来。这样肯定不行。” 她认为,普通员工只要能尽职尽责,把自己工作做好就已经足够了,但领导层和管理者不同,还必须要有奉献精神和贡献整体的觉悟。

我非常认同这一点,作为管理者必须要有更大的格局,更多的照顾大局,更甘于牺牲小我。这既是对下属的示范和表率,同时也符合“马斯洛需求模型”的上三层(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非物质需求的内在逻辑。管理者不能躲,也不应该躲。

5、“Day one”心态
“Day one”概念是由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提出来的。他认为永远Day one,永远像第一天创业、第一天上班一样,才能永葆元气满满、激情四射。有员工问他,Day 2 会是什么情况?贝索斯的答案是:“Day 2 就是停滞、就是变得无足轻重、无关紧要;跟着是痛苦、跟着是痛苦的衰退、跟着是死亡!”

大佬们都懂得敬畏,也明白“清零”的意义,再大的企业,如果失去“Day one”精神,只知道躺在过去的成就上吃老本,那么他们离破产、离被淘汰,可能就只有12个月,6个月,3个月。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无论你管理着多大的企业,都应该和这些大佬一样,拥有Day one精神,心怀敬畏,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德鲁克还有另一句关于管理的名言:组织的功能,就是要让平凡的人在一起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来。所以,管理不是"管理人",而是"领导人"。K哥觉得这句话道出了管理(管理者)的本质和真谛,小伙伴们可以对照看看,你是那个适合做管理的人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