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弥漫着一丝熟悉的“杀气”——不是版本上线前的冲锋,而是考场上键盘的敲击声。就在上个月,事业部掀起一场算法“会考”,上至中心主任,下至新晋牛马(咳,包括松哥在内),无一幸免。这把“量才尺”,是新近空降的某大厂领导带来的手信。九道题,满分一百,五十分是那道关乎颜面(以及钱包)的生死线。过线,才算拿到接下来普调薪水的入场券;挂了?下个月请君再战“补考房”。
对久疏算法江湖的我而言,这词儿陌生得像上古传说。离考试仅余七日,牛客网顿时成了临时佛脚。初做题时,望着题干竟有些微妙的茫然:“这……让干啥来着?”突击一周,仗着多年“代码本能”,好歹压着及格线踉跄闯关。考场如战场,尤其算法试场。题目摊开,思路必须瞬间喷涌——犹如武林高手对阵,哪容你现场研究武功秘籍?题目看一遍没有思路的话,这道题基本就凉了,考场上时间紧迫没有空闲时间去思考。
然而考场亦有真神。身边一位四十有余仍奋战一线 Coding 的老同事,神态自若。闲聊时得知,他每隔半年就要出去找几个面试练练手,不为跳槽,只为把把脉。也曾问我:“平时刷题否?”惭愧摇头间,他却笑道:“大厂面试,管你是扫地僧还是掌门,算法关前都得过招。”此番小测,于他自是信手拈来,高分稳如泰山。
有趣的是,23、24届的“小鲜码”们大多顺利过关,反是许多耕耘八载十载的老江湖,在业务逻辑的江河里游得太久,竟在算法浅滩意外搁浅,只能相约补考江湖再见。领导的初衷,美其名曰“激活研发活力,敦促持续精进”。算法考试,客观冰冷。它确能筛出“生疏”,能检验“急智”,但能否量度一个程序员真正的“创造力”?能否甄别“十年老码”那融于骨髓的工程智慧与经验成色?
当调薪的阀门被一张考卷轻轻拧紧,那些沉默而稳定支撑着业务大楼的“搬砖手”们,是否也需要另一种形式的肯定与“激活”?考场终会散场,代码永续流淌。这场算法旋风过后,留下的不只是一纸成绩单,或许更应有一道思考题: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数字丛林里,我们究竟需要磨砺什么“刀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