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序员该如何重塑工作?
  • 发布于 2个月前
  • 211 热度
    0 评论
  • 冰魄
  • 0 粉丝 46 篇博客
  •   
最近一位程序员朋友向我发了一份长信求助,大意是自己明明很努力的写代码,但却看不到这种努力有什么意义,过着饿不着富不了,又看不到未来的日子,为此他经常觉得上班没劲,有时还会怀疑工作和人生的意义。

他的情况让我想起了著名咨询公司盖洛普的一份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职场中只有13%的员工享受并积极工作;24%的人讨厌自己的工作;63%的人浑浑噩噩却又兢兢业业,被动接受工作,很少改变。可见,拥有这种“精神渴望躺平,身体被迫内卷”状态的人,并不在少数。

但另一方面,我也确实见过一些工资不算高,活也不算少,但对待工作干劲十足、充满热情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后者能更好的重塑工作,在这个“重塑”过程中,让自己找回了工作的意义和使命,感受到了从工作中得到的反馈和回报(薪水之外),从而也就拥有了面对工作时的能量和激情。如何重塑工作,我认为以下三个维度值得大家参考:

第一,认知的重塑

三个泥瓦匠在路边干活,有人过去问他们:“你们在做什么?” 第一个人满脸怨气地回答,“没看到我在砌墙?” 第二个人的回答比较平和:"我在建造一座大楼。" 轮到第三个人,他面带微笑和兴奋的回答“我在建设一个新城市”,后来,第一个人一直干泥瓦匠,第二个人做了建筑师,第三个人成了市长。故事有点老套,但道理却并不过时,一个人的认知程度,往往决定了这个人人生的高度。


巴伦资本集团创始人罗恩·巴伦,曾这样问马斯克:“你51岁了,每天工作16小时,每周工作7天;还要到处飞来飞去,不断地参加各种会议;人们不断地因为各种原因批评你;你正在改变世界,你正付出自我。你为什么还在工作?你在追求什么?”马斯克的回答是“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积极思考未来,所有的人类文明,都只是一眨眼之间。重要的是,我们要采取行动,确保意识之光存续。我们应该把意识看作是广袤黑暗中的一支小烛,它很容易熄灭。”

这是马斯克对自己工作赋予的意义,并为此身体力行。不管是开启新能源汽车新纪元的特斯拉,还是疯狂的发射火箭计划,以及突破很多人想象极限的移民火星的畅想,都证明他的话并不是虚伪的吹牛拔高,而是扎扎实实地知行合一。比如,他坚持用第一性原则,创办SpaceX公司,其深层认知就是,他坚信地球会面临大灭绝,人类要想延续,就只能走出去;而人类文明要能维持最起码自给自足的规模,需要至少100万人口。因此,他必须要更有效、更经济地造火箭,造大火箭,造可回收的大火箭,而不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简单地修修补补。为此,他愿意每天工作17个小时以上,愿意自学火箭知识,愿意睡在办公室而不会觉得枯燥和疲惫,甚至一度面临破产,也没有后悔抱怨。

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曾说:“成功就像幸福一样,不是直接追求来的。越直接地追求幸福,你越不可能得到它。直接追求幸福可能会导致短期享乐的愉悦,但是它不会产生真正让灵魂满足的幸福感。要想获得成功,你必须过有意义、有目标的生活。你必须追求意义、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虽然我们不是科技狂人,但作为普通的职场人,学会重塑对自己工作的认知,并赋予其恰当且足够自我激励的意义,你的职场状态也许就会大为不同。

第二,工作任务重塑
面对积压的文件,冗长的会议,不断往来的邮件。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些工作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麻木,失去斗志。为此美国耶鲁大学教授 Amy Wrzesniewski 提出了工作重塑(Job Crafting) 的概念。所谓工作重塑,其实就是由员工发起的改善工作和工作状态,从而有利于个人的满足感和心理健康的一种方法。其基本理念是,通过对工作的某些方面做出简单、有意识的改变,使人获得更多工作上的成就感、自我满足感,进而提高个人对工作的认同和目的感,增强个人在工作上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如何对工作任务进行有效重塑,我认为以下两个方面非常重要:

1、在工作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大多数人穷尽一生去弥补劣势,却不知从无能提升到平庸所付出的精力,远远超过从一流提升到卓越所要付出的努力。唯有依靠优势,才能实现卓越。也唯有充分发挥优势,才能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今年7月,历经风波后,成为阿里最年轻合伙人的蒋凡,在不少人眼里,是一个颇具“社恐”气质的人。标志性的寸头、黑框眼镜,不爱说话,除了谈工作,很少看他主动和人交流。在一般人看来,作为阿里位高权重的高管之一,这种性格的缺陷太明显了。但蒋凡并没有逼着自己做拧巴的事,弥补短板,而是把绝大多数时间放在自己最喜欢、最重要的事情上,比如研究产品、研究算法。据说,在他接手“手淘”时,所有的工作都不用电脑,只用手机完成,平时最喜欢做的就是窝在办公室里体验手淘的各种产品功能。就这样不到一年的时间,蒋凡就带领团队顺利完成了淘宝从PC端到无线的迁移,后来的“猜你喜欢”算法推荐功能,也同样是在他的主导下完成,为淘宝转型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2、“改造”工作方式或内容,让其与众不同
看似一成不变的工作,是不是真的没有改进的空间,厨师只能为食客提供果腹的食物吗?并不是,那些用心的厨师还会设计精美的摆盘,来提升顾客的用餐体验。在获得用户好感的同时,他们也会收到更多的经济回报和心理满足。

举一个挫折感较强的销售岗位的例子。一位父亲准备给女儿买一只狗,第一个销售说“这只狗非常好,你女儿肯定会喜欢,只要500块钱”;第二位销售说“这只狗您可以先带回家给女儿养几天,如果不满意,再退给我”;第三位销售说“如果您不介意,我可以跟你一块把狗带到您家,然后在你家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搭一个狗窝,并免费放些狗粮,我还会教您女儿怎么喂这个狗,一个星期后,如果你女儿仍然喜欢这只狗,我再来收500块钱,如果她说不喜欢,我就把狗抱走,顺便把你家打扫干净……”如果你是哪位顾客,你会买谁的狗,答案应该很清楚。同样的工作岗位,只要有意识地不断优化工作方式或内容,也许就不会觉得一成不变,或充满挫折感了。

第三,职场关系重塑
一位木匠为富人工作了一辈子,年纪大了准备退休,富人恳请木匠为自己造最后一栋房子。木匠虽然答应了,但此时的他心思已经不在造房子上了。他用料不再精挑细选,而是各种便宜行事,手工也不再精益求精,而是粗制滥造。就这样一栋被糊弄、凑合起来的房子终于造好了。此时富人来到老木匠面前, 手里递过一把钥匙,拍拍他的肩膀说:“谢谢你这么多年为我工作,这栋房子是我送给你的退休礼物”。

又是一个老套的故事,同样又反映了一个职场中的终极奥义:处理职场关系时,要有利他思维,这才是最高级的利己。职场中难免有些人喜欢占小便宜,看重眼前得失,在毫无意义的零和游戏中玩得不亦乐乎,从长远来看,他们会在自己构建的这种职场关系中,失去更多、更大的机会。要知道,一个人越往上走,越会被360度审视(领导、下属、客户等),做事也越需要协同,不懂得利他,最终很难达成“利己”的效果。

此外,职场关系中还要注意“弱关系”的构建。所谓弱关系,就是那些你不经常联系、分布在不同领域的人际关系。一位斯坦福大学教授做过一个统计,他采访100个人并归纳了他们找工作的方法。结果显示,这些人中,靠招聘网站等常规方式找到工作的人不到50%。而通过个人“关系”找到工作的,则超过一半。而这些“关系”中,只有16%的人是通过经常见到的“关系人”找到的工作,而另外84%的人的工作,竟然是靠那些一年也见不到一次的“关系人”找到的。

很多人总认为“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只有靠谱、够铁的强关系,才能在关键时刻帮自己。事实上也许并非如此,强关系是非常显性的关系,我们和他们(具有强关系的人)通常拥有类似的背景、经历、圈子,彼此之间反而很难再产生新的价值。相反,弱关系相较强关系,则更有可能带来新信息,新机会,新圈子。

举个例子,前同事关系(大家不一起共事后,彼此很少有联系的那种),也是典型的弱关系,但我今年向互联网企业成功内推了20几位候选人,其中有16位就是这种“弱关系”的前同事或前前同事。还有另一个大家都听过、更具戏剧性的案例,张江某企业保洁阿姨,拿出几百万拯救资金链断裂的创业公司… 当然,培养弱关系,也是要先证明(或证明过)自身的价值和实力,要有常年积累起的信誉和口碑打底才行,毕竟“我”们、“保洁阿姨”都不傻。

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工作,就像没有毫不费力的生活一样,希望小伙伴们都能在看透真相后,依然选择热爱,选择虽辛苦但滚烫的事业和人生。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