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序员逆天改命第一步:戒掉“习惯性反驳”
  • 发布于 2个月前
  • 131 热度
    0 评论
老子曾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我访谈过很多行业大佬,对这句话很有感触,越是一些小角色,越喜欢张牙舞爪,挑刺抬杠,在一些细枝末节上争论不休;而真正的行业大佬、拿到过大结果的人,却往往不动声色,不会因为身份和财富的加持,变得盛气凌人、颐指气使,反而会把姿态摆很低、脾气也显得谦恭温和。这不禁让我产生这样的感慨:段位越高的人,越没有攻击性;段位越低的人,反倒攻击性越强。

一.杠精,往往来自于底层
王蒙在《雄辩症》一文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病人去医院看病,医生说:请坐.病人回:为什么要坐呢?难道你要剥夺我的不坐权吗?医生给他倒了杯水:请喝水吧!病人又说:并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喝,例如你如果在水里放了氰化钾,就绝对不能喝…医生很无奈,只得换个话题说:今天天气不错.病人却说:纯粹胡说八道!你这里天气不错,并不等于全世界在今天都是好天气,例如北极...医生实在忍无可忍,对病人说:你走吧。病人又杠:"你无权命令我走.你是医院,不是公安机关,你不可能逮捕我,你不可能枪毙我...

王蒙笔下的“雄辩者”,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杠精”。在任何时期,都不乏这种人的影子。鲁迅先生在《论辩的魂灵》中,就模拟了不少杠精语录,比如“你说中国不好。你是外国人么?为什么不到外国去?可惜外国人看你不起……”、“洋奴会说洋话。你主张读洋书,就是洋奴,人格破产了!” 是不是活灵活现、形神兼备,这句式、这语气、这逻辑,是不是放在今天也依然代入感十足?

“杠精”这种特质,在医学上被称为对抗型人格,凡事都喜欢标新立异、和别人反着说,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独特状态。心理学家分析,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人格,往往和一个人长期被忽略、缺乏存在感有关。这类人通常来自底层(不止生活底层,也包括认知底层),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大都处于弱势地位,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不断累积的失落、不满和无奈,会让他们变得极易情绪化。他们需要找寻各种“出口”,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来消化体内的“戾气”,语言上的抬杠,网络上的键盘侠,其本质都是如此。

他们的一些观点,表面上还要披上“理中客”的外衣,动不动就是“为什么总有人认为…”、“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但实质上,由于认知的局限,他们的“理中客”往往只是哗众取宠,不值一驳。他们自身也缺乏容纳不同观点的雅量和胸怀,更在乎的是情绪上的发泄,而不是让道理越辩越明。因此,这样的“身份”,只能止步于“杠精”,而不是“讨论者”。

现实中遇到这种人,该如何面对?我的建议是,不要跟杠精争辩,否则他会把你拉到他的水平上,然后用他的“经验”打败你。远离他们,不多看他们一眼,才是面对杠精时的正确打开姿势。

二.戒掉“习惯性反驳”,就是改命
有人问禅师:“大师,您觉得人怎样才能变得更聪明。”禅师回:“不要与愚者争辩。”那人马上接话说:“我觉得您说的不对。”大师说:“是的,你说的对。”《论语》中也说:智者思其所言,愚者言其所思。说话不假思索,习惯性反驳,图一时口嗨的人,是不可能具有真正的智慧的。

心理学上有个“逆火效应”,是说当一个人遇到与自身固有看法相抵触的观点时,会习惯性反驳或忽视它们,并且会强化原来的观念,即使原来的观念是错的。逆火效应是导致习惯性反驳的重要因素,而在反驳的背后,所体现的并不是问题本身对与错的问题,而是一个人肯不肯面对现实,是不是固执封闭、缺乏自我反思能力的深层问题。罗翔老师说过:“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他所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只有打开自己,学会反思和接纳,不以反驳为“荣”,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华为学习之法》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华为刚开拓日本市场时,遇到一个喜欢“找麻烦”的客户。有一次客户将产品退回,给出的理由竟是“标签贴得比较随意”。当时华为的负责人听后,觉得简直是无理取闹,就准备到客户那里好好驳斥一番。等到了客户公司,他才发现,人家并不是故意吹毛求疵,客户在产品入库时使用了当时先进的自动扫描设备。标签如果不严格按照要求贴在指定区域,就会影响自动扫描的效果,从而需要额外的人工干预,大大降低了入库效率。

受到震撼的华为负责人,不但不再反驳,反而把客户的这套先进方法带到了华为。如果当时那位负责人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坚持己见、反驳回怼,不要说学到最新的工作理念,恐怕连客户都会失去。

刘润在《底层逻辑》中写道:当你觉得世界一无是处时,自己亦已被世界抛弃。不经大脑的反驳一切,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懒惰。真正智慧而豁达的人都明白,反驳只是本能,反思才是本事,戒掉反驳欲,收起攻击性,你获得的才会更多,你的人生才会越走越顺。

三.修为越高的人,越懂得倾听
在美国一个有名的综艺节目中,主持人问一个小男孩“你长大后想干什么?”孩子回答:“我想当飞行员。”主持人继续问:“如果某一天,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突然发现所有的引擎都熄灭了,你会怎么办?”孩子思考了一下说:“我会告诉飞机上的乘客系好安全带,然后,然后我就跳伞……”孩子话音未落,现场的观众就大笑起来,他们认为孩子很诚实,也和大人一样,关键时候会先想到自保。

面对观众的大笑,孩子露出着急而委屈的表情,主持人示意孩子继续说下去。这时孩子才带着哭腔说:“我要回去拿燃料,然后回来救他们…”相信现场观众的笑声并非出于恶意,但他们的问题在于,过早地打断了孩子发言,并自以为是地用自己的想象,替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从而造成了对孩子的误解。从本质上说,他们都不是一个好的倾听者。

《简爱》中有句话:“你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谈论你自己,而在于倾听别人谈论自己。”伏尔泰也说过:“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段位越高、越智慧的人,越懂得打开耳朵,用心、耐心地倾听别人。

卡耐基有次在宴会上遇到了一位自然科学家,对方拉住他,和他聊了两三个小时的马铃薯种植的话题。宴会结束时,这位科学家对宴会的主人狂赞卡耐基,称他是“我所见过的最有魅力的演说家”,但事实上,那晚的卡耐基几乎没有开口,整晚都在做一个称职的倾听者。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有一次在哈佛大学接受采访,被问到“请用一句话概括你的经营诀窍”时,他给出的回答是:“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有位长期采访他的记者,曾在报道中这样描写松下先生带给他的感受:“拜见松下幸之助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根本没有感到他就是日本首屈一指的经营大师。他一点也不傲慢,对我提出的问题听得十分仔细。见到他如此的和蔼可亲,我不由得想探询,‘松下先生的经营智慧到底蕴藏在哪里呢’,调查之后,我终于得出结论,‘善于倾听’。”

村上春树说过:“越是不思考的人,越不愿意倾听别人讲话。”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可以从用心倾听开始,在打开耳朵的同时,也是打开了自己的包容之心。

四.真正厉害的人,允许一切发生
心理学家伯特.海灵格在《我允许》一诗中这样写道:“我允许任何事情的发生。我允许,事情是如此的开始,如此的发展,如此的结局。因为我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缘和合而来。一切的发生,都是必然。若我觉得应该是另外一种可能,伤害的,只是自己。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许。”

宫崎骏说过:“曾经发生的事情,但凡少一件,都不会成就现在的你。”接受无常,活在当下,既考验一个人的心理韧性,又考验一个人的胸怀和智慧。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充分体会到了“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的感受。收获盛名的同时,一些非议、谩骂、侮辱也都潮水般的涌了过来。看到很多明显被捏造的有关莫言的“言论”和“故事”,很多朋友都替他抱屈,甚至准备为他出面发声平反,但都被莫言制止了,他对身边的人说:“世上哪有完美的事,我早就做好被批评的心理准备了。不过,他们针对的是作家莫言,不是生活中那个真实的莫言。让我且和他们一起,好好观察那个作家莫言…”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也是敢于直面现实,允许一切发生的智慧之人。学生时代,高考三次才考上大学;进了大学又得了肺结核,休学一年;好不容易北大毕业留校任教,又因“不务正业”私下代课,被学校开除;失业后下海创业,辛辛苦苦刚有点起色,又遭人绑架,被注射足以麻醉大象的巨量麻醉针,差点命都丢了;好不容易新东方越做越大、越来越稳,又遇到了双减政策,企业又被迫跟着转型…这桩桩件件,但凡心理素质脆弱一点的人,都有可能扛不住、过不去。但在俞敏洪眼里,却没有什么不该发生。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又语出惊人,称“(企业)随时都做好关门的准备,这个世界的变化你是预料不到的……”

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上天的事。上天的事,我们管不了;别人的事,我们不用管;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处理好自己的事,不焦虑、不纠结、不内耗、允许一切发生,面对发生的一切,才是真正的人生大智慧。

大作家海明威说过一句名言:“我们花两年时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的时间来学会闭嘴。”越早点认识到语言的两面性,“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能越早地升华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段位。和大家共勉。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