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位朋友吃饭。他刚被提拔成部门领导,结果第二周就被老板叫去布置“裁员计划”。
“头大啊,”朋友喝了口啤酒,“要裁谁呢?那些迟到早退的,先搞搞他们吧?”
结果老板一句话给他堵死了:“迟到的未必没产出,搞失联的未必不干活。你要注意,那些挂着‘死亡咒语’的人,才是真正的毒瘤。”
朋友一脸懵:“啥玩意儿?‘死亡咒语’?”
老板拍了拍他的肩:“裁人,别只看表面,得看‘态度’。”
1. 小李:“这不是我的工作”
小李是团队里的技术大拿,代码写得比谁都溜。只要他接手的项目,从没掉过链子。可是,别人的活他就半步不踩雷区。一次,部门接了个紧急项目,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领导把一部分测试任务分给了他,小李皱眉头:“这不是我的工作。”一句话,给大家心态直接整崩了。结果呢? 测试工作严重滞后,客户投诉不断。
老板气得拍桌子:“能力再强有什么用?扯后腿的就是要被干掉!”
朋友说,小李的简历还没改好,就已经被 HR 递了辞退信。
警告:别以为“这不是我的工作”很无辜。
这句话在职场里的翻译就是——别找我麻烦,我不负责。
领导一旦觉得你是个“只干分内事”的人,抱歉,先走的就是你。
2. 老王:“我只是按规定办事”
老王是个老员工,规矩意识极强。公司规定啥,他就干啥,绝不多做一分。某天,客户打电话投诉:“你们寄来的合同有问题,能不能赶紧改一下?”
老王看了眼手表:“下班时间到了,这事得等明天。”
客户愣了:“这么点事不能加个班解决吗?”
“公司有规定,我不能私自加班。”老王一本正经。
第二天,客户投诉直接递到老板那里:“你们公司流程死板,效率太低,我们考虑换合作方。”
于是,老板在裁员会议上点名:“老王就是典型的‘流程机器’。没办法变通的人,团队留不住。”
提醒:职场上,“按规定办事”并不是错,但死守规则而不懂变通,最后的结果就是——你会被规则替代。
老板花钱请人,不是为了听你“执行”,而是要你“解决问题”。
3. 大漂亮:“这个我不会……”
大漂亮是财务助理,颜值在线。平时整理报表,做点日常财务工作,还算得心应手。可有一次,公司换了新财务系统,需要大家学习新的操作流程。
领导让她试试,她立刻摇头:“这个我不会。”
后来每次遇到新任务,她都说“我不会。”
时间久了,大家心里都明白:“她压根不想学。”
裁员会议上,领导总结得很到位:“我们不是幼儿园,没人有义务手把手教她。既然她不愿意成长,那就让她去舒适的地方继续‘不会’吧。”
忠告:在职场上,最怕的不是“不会”,而是“不愿意会”。
愿意学习的人总能找到办法,而不愿意学的人,只会在淘汰名单里排队。
4. 老赵:“以前我们一直是这么做的”
老赵是团队里的元老,经验丰富,但有个坏习惯:特别排斥新事物。公司为了提升效率,推行了一套新的项目管理软件。老赵看了两眼,直接来一句:“以前我们一直是这么做的,搞这些新玩意儿没必要。”
团队其他人都开始学习新软件,老赵却继续用老方法,结果拉低了整体进度。领导批评他,他还振振有词:“你们这些年轻人瞎折腾,最后还是得靠我的老经验。”
最终,裁员名单公布,老赵的名字赫然在列。
总结:在职场上,拒绝拥抱变化,拒绝尝试新事物,就是在宣告“我跟不上时代了”。
没有哪家公司愿意养一个**拖后腿的老古董**。
尾声:裁员背后的潜规则
裁员,不一定是因为能力不够,很多时候是态度出问题。你的工作态度,决定了你的“可替代性”。越是消极、抱怨、不愿意承担责任的人,越容易成为团队的负担。
职场上流行一句话:“你不改变自己,就会被别人改变。”
别让“死亡咒语”毁了你的职业生涯。
摒弃负面习惯,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学习、拥抱变化。这样,即便面对裁员风暴,也能做到刀枪不入。最后,送一句话给屏幕前的你:“老板裁掉的,不是员工,而是态度。”还不赶紧摸摸良心,看看自己有没有中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