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两年没有按部就班打卡上班,主要做了三件事:读书、写作、做咨询。因为有大把时间可供自由支配,自然而然读了很多书,社科哲史、政经商管、认知成长类的书都读。各种类型的书看的多了,再结合自己过往的经历反刍思考,才发觉自己以前的局限性有多渺小,也充斥着大量的偏见。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给我们植入了一种很偏激的思维,即一切问题都有标准答案。且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甚至面试笔试各种应试的强化下,让我们认为一切问题最后一定会有确定的答案。是否理解问题不重要,是否明白问题背后的逻辑也无所谓,只要记住那个“标准答案”,按照标准模版走下去,就是这一生的样子。
即使90后和00后成长于互联网蓬勃发展和个人意志觉醒的时代,但大多数人从象牙塔步入社会后,依然按照惯性在寻找标准答案。论证过程跳过,分析思路没有,直接找结论要答案,然后继续寻找下一个标准。
很多自媒体文章为什么都是标题党,因为太多的人瞄一眼标题,就觉得自己看完了内容,并理解了内容背后的逻辑。主打一个意念看了,我就懂了,我也学会了。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来说,存在大量标准答案。比如两个地方之间的直线距离,比如水的密度是多少。但只要有人参与其中,情况就会变的特别复杂。
以本文标题的成就二字为例,到底怎样才算有所成就呢?世俗大部分人的定义是有房有车,按时结婚生子,有稳定体面的工作。最好父母还有退休养老金,节假日去旅游景点打个卡,周末去网红餐厅吃一顿大餐再拍个美美的照片,这已经是对普通人来说心向往之的成就了。但也有人不这么认为,少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更憧憬独立意志,自由思考,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他们大学毕业就开启间隔年,去旅行,去探索世界,去培养兴趣,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命。
他们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们是无数个普普通通的人在真实世界的不同面。他们谁更正确呢,我无法给出结论,因为我自己也没有标准答案。我只能尊重甚至敬佩他们的选择,并给他们祝福。
人生总是在不断纠结中曲折前行的,区别在于有些人的纠结让自己掉进坑里,然后再也没有爬出来。而有些人能及时认识到当前的处境,并及时纠错。他们的区别在于,少数人可以放下脆弱的自尊心和纠结,根据外界情形的变化而随之改变自身的想法和行动。人生三万多天,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从概率学角度来看,大部分人在面对大部分事情时,最后的结果其实算不上有多好。换个角度来说,能否有所成就,其实拼的是概率。
如果成就有少数可选的标准,那不断试错不断改进,最后总会靠近标准答案。试错本身就是纠偏,面对成就这种概率范畴的东西,多试错,就能增加获得成就的可能性。但只是蒙头试错也不可取,因为每次试错的过程都是对心理承受能力的一次考验。抗住了就能再次试错,如果失败了,就只能彻底沦为平庸一生的注脚。对成年人来说,掌握做事的方法固然重要,但心理承受能力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