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危机的核心,是一连串致命的打击:被寄予厚望的突然「智障」,核心项目宣告失败,顶级人才被竞争对手用重金挖走,技术路线一度摇摆。与此同时, OpenAI 现金流正以每分钟烧掉 11 万人民币的速度奔向枯竭。尽管年化收入已暴增至 120 亿美元,但面对 2025 年高达 80 亿美元的预期现金消耗,也急需 GPT-5 提振外界的信心。
6. 画饼被泼冷水:奥特曼高喊「GPT-5 比我们所有人都聪明」,而老熟人马库斯则列出「7 大悲观预测」,提醒大家别太上头。
GPT-5 的难产内幕
今年上半年,一个名为 o3 的推理模型曾在 OpenAI 内部被封为「天才」。它是一个「教师模型」(teacher model),也就是最原始、未经过对话优化的版本。通过投入海量的 Nvidia H100 算力,并赋予它实时搜索网络和代码库的能力,o3 在理解复杂科学概念等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内部测试结果让所有研究员都兴奋不已,他们似乎看到了通往 AGI 的康庄大道。
但当团队试图将这个「天才」教师模型,通过指令微调(SFT)和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等手段,转化为一个能与普通用户流畅对话的「学生模型」(student model)时,它的性能发生了灾难性的衰减,表现甚至还不如上一代的 o1 模型。
一位内部人士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这就像你让爱因斯坦去参加小学语文考试,他满脑子都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但你非要让他解释‘的、地、得’的用法。强迫它用人类的语言逻辑进行对话,无异于一种「降智打击」(dumbs down the raw, genius-level model)。」
我们现在偶尔看到 ChatGPT 在「深度思考」难题时,会先输出一堆看不懂的「胡言乱语」(gibberish),其实就是这种模型原始思维与人类语言冲突的冰山一角。o3 的失败,让 OpenAI 第一次意识到,AI 的「智能」和人类的「沟通」之间,存在着一道巨大的鸿沟。
o3 的挫败并非孤例。更早之前,被内部寄予厚望、原计划成为 GPT-5 的 Orion 项目也遭遇了滑铁卢。该项目雄心勃勃,但在实际训练中始终无法产出超越 GPT-4o 的性能,最终在今年 2 月被无奈降级,以 GPT-4.5 的名义发布。
屋漏偏逢连夜雨。OpenAI 内部,一些高级研究员强烈抵制将他们的核心发明拱手让给最大股东微软,尽管合同白纸黑字写着微软在 2030 年前拥有独家 IP。与此同时,财大气粗的竞争对手 Meta 以堪比「顶级球星」的薪酬,从 OpenAI 挖走了十多名核心研究员,直接导致一些关键项目团队重组,人心惶惶。
这个系统的核心思想,就是「用魔法打败魔法」。它能让一个大语言模型(LLM)扮演「考官」的角色,通过交叉引用网络信息、代码库和内部知识库,来自动检查和评判另一个「考生」模型的答案质量。它的厉害之处在于,不仅能验证像编程、数学这类有明确对错答案的领域,还能通过复杂的评估标准,去判断创意写作、策略分析等主观性更强内容的质量。
这套基于强化学习(RL)的「AI 教练」体系,有效地解决了人类标注员数量有限、水平不一的难题,为模型的持续优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的反馈数据。正是这有了这个技术,才为 GPT-5 的开发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如今,随着发布的临近,奥特曼又开始高调「画饼」,最近在采访直接提到 GPT-5 的体验:成功解答了一封邮件中他自己都没看懂的问题,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无能为力」,他甚至夸张地表示「那时我靠在椅子上,心里想:哇,这一刻终于来了……」
他甚至直言「感觉自己在 AI 面前简直无能为力」:那本来是我觉得自己应该能搞定的问题,但我却做不到。这真的挺难受的。但 AI 就轻轻松松地完成了。那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不管怎样,经历了无数次的「下周发布」和真假难辨的爆料后,现在用户的心情大概只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