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谈我的美团秋招经历
  • 发布于 2个月前
  • 196 热度
    0 评论
秋招终于结束,分享一个曾经摆烂人秋招自救的挣扎之路。这一段自述,包括我从代码随想录都没耐心刷,八股文一点不想背,项目一个没有,到后期的以考代练,结束秋招的心路历程。如若能帮助到正在路上的你,便是一件幸事。

先介绍个人情况,985 本 + NUS 一年硕, LeetCode 刷题量算上 SQL 一共318 道,目前收到美团基础研发-大数据开发工程师意向,心满意足结束秋招。

下面以回忆的方式复盘我的秋招之路。

新加坡的三月末,还是 30 度,让我的心也浮躁,由于过去经历颇为丰富,有产品、算法、后端、运营经验,懂一点点Java,一点点 Python,方向选择成了我的第一个难题。算法方面,我有一篇 SCI 在投,也许可以作为入场券(当时天真的想法),产品方面,自己有一段短暂的校园创业和中厂产品实习经验,最主要是热爱。

那个时候我还没开始考虑大数据。主要衡量标准有几点,可以迷茫中的小伙伴参考:

个人性格:我偏外向,纯纯高技术,甚至算法会非常痛苦,科研也深知自己不是那块料
已有技能:懂算法,懂产品,开发也算科班出身,最好和深入理解需求或者业务挂钩,能发挥优势

面临困难:备战时间太短,4 月到 6 月两个月准备秋招非常紧张


结论:大数据,优势如下:
技术栈:Java本科学过,背背八股就能上,同时可以尝试一些后端开发岗
软能力:有些团队喜欢懂产品、业务的同学,差异化竞争
算法能力:有些团队会跟算法同学对接,我能发挥懂算法的优势

门槛:一般来讲,大数据相较后端更卡学历门槛


在思考清楚这些以后,我确定了大数据的路线(但还没有完全坚定),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在春招期间海投了几十个大数据和算法岗,经过反馈我直接 pass 了算法路线。因为算法岗回馈率不足 5 %,加上自己发现确实对数据很感兴趣(感觉很酷),从此坚定大数据。

五月,几乎都在算法科研实习中痛苦度过,陆陆续续刷了几十道 LeetCode 题,读了《深度学习推荐系统》和《阿里巴巴大数据之路》两本书,这个阶段总体的节奏就是:卷又卷不赢,躺又躺不平。

进入六七月,提起那批大面积开始,这个期间我几乎没有犹豫“要不要投提前批”的问题,开了就投,毫不夸张,所有开了的中大厂,只要有数据岗位,我全投了。

这个时候简历经过几个版本的修改,已经能保证 70% 的通过率,但面试能力较差,Java 八股没怎么背,大数据框架一个没学,这个阶段开始进入到“卷又卷不赢,躺又躺不平”感觉的巅峰,焦虑到睡不着觉。但实习科研的工作还非常重,整个人都是非常绝望的状态。

八月份开始,看着日历开头的这个“8”,我有一种恐慌从头到脚,那一刻我想清楚了:我躺不平,国企银行研究所不是不香,是不适合我,可能最后我还会想进,但我知道不是现在。

明确了自己需求以后,我花几天时间无比快速背完了 Java 八股文 + 计网 + 操作系统 + 数据库,起码能覆盖面试的 80%,当我面试官评价我基础不错的时候,我体会到了正向回馈。这个时候,我真正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随着正式批大量开启,我平均每天都保持投递 20+ 公司。截止到 9 月初我陆陆续续投了 200+ 公司,不得不说“24届回暖”是搞笑来的,投递反馈情况大致为:
大厂简历通过率 90% 以上吧,偶尔某抽象公司挂简历。
中厂建立简历通过率 最多 30%,投三家也就回一家
小厂基本不回

随着进度推进,不断接受海投,海笔,海面的折磨。

海投从刚开始的不耐心变成了我的放松方式,学累了直接左边看游戏直播,右边开始海投,海笔从刚开始的战战兢兢,到后来发现实际上跟刷多少题关系不大,也越来越做出自信,海面从刚开始不会时候脚趾抠出三室一厅,到后来坦然一笑“这部分不清楚”。这过程有多痛苦,秋招的战友们是最懂的。


九月份,是在家里蹲的过程中度过的,好在父母不给丝毫压力,而且支持我的每一个决定,我说:“唉,可能秋招找不到满意的了”,我爸说:“着啥急,在家慢慢学呗,也不差那几个月工资,也不是吃不上饭了”,父母的支持让我的心态更加稳定。

每天的节奏也非常固定,基本保持平均每天两面 + 两场笔试 + 两个测评的节奏,最忙的时候体验过一天四场面试,面完人已经彻底麻了,话都说不出。为了得到短暂喘息,我在后期以 10 天为一个周期投递,投 10 天,不投 10 天,也算留出一些时间学习。

面试的节奏我也从开始的录屏,到后来不用录也不复盘,因为问的就那些东西,我都能面试我自己了,不会的也就是那些东西,所以目标也逐渐明确。这个阶段我制定的策略是“专精”,别贪,大数据框架 Hadoop、Hive、HBase、Flink、Spark、Kafka、Doris这一堆框架 10 个脑袋我也学不透学不完。索性有的知识点直接放,面到了我就坦诚“没接触过”,也正是这种思路救了我。

我花了几天时间,看了 Flink 的提交机制、CheckPoint 机制等最重要部分的源码和线上调优,这极大的帮助我在面试时主动拓展知识点。总结来说,专精一个框架,框架太大就专精一个流程,一个流程太大就专精一个机制,我们要展现的是在这个熟悉的领域“没人比我更懂”,懂王,懂就完了。这个节奏我持续了大约一个月。

后来在美团的二面中,和面试官“恰好”聊到了自己“恰好”看过的 Flink CheckPoint barrier 非对齐机制。我非常深入的解释的让面试官很满意,那场面试没有手撕代码,但聊了 1 个小时 40 分钟,在第二天直接接到了 HR 约面,这些“运气”,可能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吧。

在美团的 HR 面以后,这个时候我发现,以前那些我所谓的“心态稳”唯一功效是防止在学习时候焦虑秋招,但对这种等待的煎熬还是生不如死。每天的节奏就是,上一秒在害怕,预演着结果不如意的恐惧,想象着我会以什么心态面对,下一秒强行抛开这些念头,每天唯一救药是健健身。活脱脱“我的精神病一触即发”表情包。同时,前几个月累积的疲惫也开始如潮水淹没我...

我意识到,人看到一点希望的时候是最有动力的,但看到了很大的希望的时候,反而心神不宁,坐立不安。可能这些也是我们面试的一部分吧,从这个过程中学习到的东西,才是最宝贵的。

总结
碎碎念很多,从个人角度给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1.少想多做:别规划、别想、别假设,直接开始做,因为很多事情秋招开始之前早就想过了。
2.刷题 + 八股:别找方法,别信捷径,一道题忘了就再做,做个五遍十遍,一个知识点忘了就再背,背它个十遍八遍,忽略那些矫情,秋招中最困难的就是稳住心态。
3.思路要清晰:我的整体规划是第一步,海投练测评+笔试,第二步继续海投练面试,经过前两步也大致摸清了自己的水平,第三步只投互联网中厂以上,所有国央企、银行、研究所都不再投递。

通过这种投递口径的收窄节省自己的时间。但刚开始的海投我觉得还是必要的,测评、笔试、面试都是磨出来的。

写一本心经:秋招哪有不疯的,但如果充满负能量,痛苦、焦虑、失望、悔恨这些揉在一起是可以摧毁一个人的,想清楚为什么出发,纯粹一点,该会的东西弄会,该学的东西学,一步步走,慢即是快。

运动运动:我有一段时间的节奏是从起床开始,除了吃饭就是从早坐到晚,晚上唯一时间出门透透气,这肯定不是可持续的方式,还是要运动的。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