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看到有同学说:自从有了AI之后,查资料什么都是直接找AI,简单快捷,拿过来就能用。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关于AI的观点:
“AI真正从实验室走向大众才不到三年,目前AI对人类造成的最大影响是人对信息的分辨和汲取能力。社会各行各业对人的要求,从以前的专业化发展,快速的转变到要求你成为六边形全能战士。”
通俗一点理解,就是AI还没有事实上成为可靠的任务助手,但做事的主体却开始无条件相信AI了,很黑色幽默。从ChatGPT问世,到DeepSeek爆火引发“全民狂欢”,这一轮AI浪潮如此大影响力背后的本质在于:AI带来了信息平权。
古代科技和生产力落后,信息或者说知识的获取,只是少数人的专利。近现代特别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获取信息的载体从言传师教变为了纸质书籍。互联网出现之后,人类可获取的信息数量和质量有了极大的提升,且获取方式也变得更加便捷。到了当下AI 时代,我们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成本基本趋近于零,从某种角度来说甚至弥合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乍看好像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公平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AI反而会制造新的教育断层,因为资源的分布和分配本身会受到地域、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AI确实可以帮助我们以更低成本和更快捷的方式,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这是技术革新带来的赋能。但信息和知识本身并不会直接影响什么,AI的出现反而造就了技术赋能与能力贫瘠之间的巨大矛盾,进一步扩大教育(教育的第一性原理是能力培养)差距,最终导致认知提升和先天禀赋方面的鸿沟,进一步扩大。
现在只要你有一部手机,联网之后人手一个ChatBot,几句提示词就能获得想要的“答案”,但这种方式对于能力培养,或者认知思辨能力的提升,毫无作用,甚至存在负面效果。
首先,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本身就存在误差,甚至这种误差在进一步放大,虚假信息层出不穷。AI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检索各种信息然后进行整合输出,信息检索效率提升巨大,但AI给出的“答案”并不一定是正确或有用的。
以前我们要获取信息,要么从书本,要么通过浏览器搜索各种信息,然后自己加工整理,判断背后的逻辑和数据是否为真,最后主观决定是否采用。这里的核心是,判断是否为真,是否采用是个人主观行为。
而现在呢,很多人开始养成了“遇事不决问AI”的路径依赖,长期来说会让人丧失对信息的敏感和识别能力,进而影响认知和独立思考能力。这种情况,就是AI大模型在当前阶段面临的最大挑战:信息幻觉。
关于信息幻觉问题,我是这样看的:如果你不敢轻易相信AI给的结果,那就需要自己去分析判断,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手动检索数据+人肉的逻辑确认的过程。你把信息检索的过程丢给AI,确实会节省很多时间。DeepSeek火爆的根本原因就是它的深度推理能力,可以帮你分析出你可能漏掉的推理逻辑,给你更多的方法参考。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提示词工程是使用AI的门槛,也是很重要的基本能力(提示词工程=目标明确+设定角色+需求具体+设定约束+参考示例+给出上下文)。这也是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醒大家,多参考官方提示库的原因。AI时代,信息平权的优势之下,会暴露出一个很残酷的事实:很多人连自己的需求都表达不清楚。
如何跳出这个困境呢?回到最原始的方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历事。如何正确的使用AI能力?《AI帮你赢》的作者谭少卿给出了一个参考性很强的判断,AI不只是工具,而是一种方法。以前,能力的瓶颈在技术门槛;而现在,瓶颈在思维门槛和行动力,最重要的是与AI形成协同效应(伙伴关系)。例如:将繁琐的信息检索和数据分析交给AI,由自己把握问题的方向、提出基于原理的判断。
这种伙伴关系中,人类负责提出核心原则和洞见,AI负责高速计算和遍历广博知识,双方在互动中不断“互教互学”,以达成共同提高携手进步的目的。我们应该让AI成为互补型的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丰富而非取代我们的自我认知结构。在高效运用AI时还需要具备元认知能力,即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觉察和调节,长期保持一种“AI在外部支持、人脑在内部提升”的良性循环。
最后借用作者在书中的一段论述作为收尾:“AI让信息获取成本降到了最低,你能否分辨出哪些是重要的、正确的、有价值的内容,进而去筛选和阅读这些信息?
我们真的变聪明了,还是被信息投喂得更蠢了?信息可达性的提升,并没有让每个人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认知的鸿沟反而更大了。AI 只能是工具,真正决定你在自由之路上能走多远的,能抵达什么地方的,永远是我们自己的认知能力和主动性。信息平权,或许永远只能是理想,但认知的提升,始终值得追求。人类自由的疆域,值得我们用短短一生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