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同学找我咨询了一个关于自由职业的问题,对话如下:“他刚从事软件测试工作三年,但现在在测试岗位上越来越看不到未来,想要辞职尝试自由职业,问我有没有什么比较适合新手的办法或者建议。”
我沉默良久,给出了一个不是建议的建议:如果不是很热爱分享和输出,如果没有做好应对风险的心理建设和准备,基于现实生存考虑,安稳做好现在的工作,比从事自由职业做自媒体强得多。
我并不想打消他对自由职业的向往,也并非担心他的加入会分薄我在自媒体领域的收入,毕竟我直接从自媒体渠道没赚到多少钱。运营这个公众号以来,我的内容大多都是原创且免费的,近十年来写了几百万字,更多是因为热爱以及习惯。至于为什么说公众号已经没有未来,大家不妨看看自己订阅的公众号,还有多少到现在还坚持更新的,还有多少内容是基于原创和调性,而非追逐热点,一切不言而明。
记得最初开通公众号的时候,是被它的slogan所吸引:“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这个新颖的slogan吸引了很多内容创作者加入,并且坚持输出原创和具备个人特色的内容。你发现有博主输出的内容,符合你对文字的审美,或者表达的观点与你类似,你会有一种“原来这个世界上有人和我如此相向”的情绪满足,然后你可能会点击关注甚至加星标,只为了第一时间获得他输出的内容。
自此,创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联系,就这样建立了。创作者会因为读者的关注、点赞、评论甚至打赏产生认同感,这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读者会因为发现了一个网上的“嘴替”或者“灵魂伴侣”而开心,就像一段漫长旅途找到同行者,那种瞬间的惊喜。创作者会耐心打磨文字,输出内容,运营公众号;读者会持续关注、订阅、阅读和分享。基于这个逻辑,创作者和读者都可以获得自身所需的价值,无论是情绪价值还是物质上的价值。
但自从23年公众号开始修改流量分发和推荐机制后,这一切都变了。以前,微信公众号的核心机制是创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反馈循环,你的关注多,阅读量就高,具体的转化率取决于创作者对于读者群体的运营,以及内容和读者的贴合度。这种以创作者和读者为核心的机制,除了流量和商业价值之外,还有创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某种感情。

以我为例,我一直是以技术、职场和管理类文章为创作核心的。以前工作日更新的技术管理类文章,阅读量基本都在四位数;周末更新的生活随笔和杂谈类的文章,阅读量也不低。读者关注公众号,出了文章内容以外,更关注创作者这个人,这是基于长期的信任而建立的某种连接。而现在,你会发现你关注的很多博主更新越来越少,或者更新的内容完全是追逐热点,只为了蹭到流量池的推荐机制。这种推荐机制,打破了原来创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反馈循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这句slogan被彻底颠覆了,读者和创作者之间的连接,也被彻底割裂成了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你会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在公众号首页越来越难以收到自己关注的博主所输出的内容,只能刷到一些营销号蹭热点或者来路不明的文章。你只有从公众号进去不断往下翻,才能找到自己关注的创作者。以前的公众号,阅读量主要靠读者以及微信群和朋友圈的转发,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交的延伸。但如今的公众号,阅读量多少完全取决于你的内容是否匹配到了流量热点以及平台分发,社交延伸的生态正在慢性死亡。
如果你想从事自媒体,想基于微信公众号做内容创作和输出,首先要有流量。以前,你可以基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仅凭借输出的内容就能找到对应的读者,然后通过长期运营稳定涨粉,甚至进一步引流到私域(比如微信群、知识星球)。现在,你只能想办法蹭热点,用“震惊”的标题和内容来获得平台的推荐。至于运营和取悦自己的读者群体,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只要能获得平台算法的青睐,读者又算什么。
原来那种基于人与人之间社交和信任的机制,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算法和AI才是版本答案,至于内容好不好,对读者有没有用,人已经不是那个决定性的因素。